自從夏末開始忙碌,幾場秋雨過後,天氣突然進入速凍模式,轉眼間要過冬了。窗外的銀杏樹仿佛正在進行一場盛大的告别儀式,每一片葉子都鍍上了陽光的金色。在這個靜谧的周末,我捧着自己調制的玫瑰枸杞紅茶,品味着一個屬于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的秋日午後。

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Eat Pray Love)是2010年上映的美國影片,由瑞恩·墨菲執導,朱莉娅·羅伯茨主演。本片根據伊麗莎白·吉爾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同名自傳改編。女主角莉茲(Liz Gilbert)原本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成功的丈夫、舒适的住所和穩定的社會地位。然而,她逐漸感到空虛與迷茫,最終決定結束婚姻,踏上了一場從美國紐約到歐洲意大利和亞洲印度及巴厘島的環球之旅。

初次看這部電影時,我和許多網友的感覺一樣:女主角就像一個矯情的中産女人。然而,當我了解了原書作者的人生軌迹、創作理念以及後續發展以後,我看到真實的吉爾伯特其人其事,遠比莉茲這個角色更為複雜、豐富和堅韌。她說:“我愛寫作勝過愛自己”。在《美食、祈禱和戀愛》這本書之前,她已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小說和紀實文學,但遠未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她焦慮、抑郁、痛苦……最終,她選擇離婚、賣掉房子、辭去工作,用一本書的預付款,踏上突破自我的旅程。這段旅程成為了她暢銷全球千萬冊的自傳。于是,我懂得了她的崩潰與重生。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說:“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麼她必須擁有一些錢和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再來審視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莉茲的旅程并非一場地理上的遷徙,而是一場對“自己房間”的艱難追尋與内心構建。在意大利,“美食”是為了滋養感官與自我賦權。在印度,“祈禱”是清掃内心的瓦礫及打破社會框架。在巴厘島,“戀愛”是測試“自我房間”的邊界與彈性。她領悟到:“為愛失去平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最終她找到了一個堅固、完整而獨立的内心王國。

伍爾夫認為女性理想的生活是:“掙到足夠的錢,去旅行,去閑着,去思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去看書做夢,去街角閑逛,讓思緒的釣線深深沉入街流之中。”然而,對于需要擔起各種角色、并為生活奔波的普通女性,這種理想化的自由是很難實現的。但是,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腳步能抵達多遠,而在于内心能否構築起那個足以安放自我的空間。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最終不是由磚瓦構築,而是由清醒的自我認知、自主的價值選擇和有意識的内心修煉共同建成。

“我需要我自己。”這句簡單而震撼的告白,是女主角莉茲整個旅程的精神收獲。人生,唯有不斷突破自己,我們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當我們的心真正抵達了“自己的房間”,自己成為這裡唯一的主人,那麼,所有的腳步,無論停駐或前行,都将充滿意義。在馥郁的茶香中,我豁然頓悟:如果腳步無法抵達,那就讓心到達吧。真正的抵達是心之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