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在我看來這部劇裡的青春并不适用于中國的文化環境,我們這裡幾乎颠倒了體育生>怪胎>書呆的食物鍊,頂多可以分為社牛圈和社恐圈;而美國校園裡每個人一開始就給自己貼上了geek or nerd的标簽,總想往更酷的方向靠攏,卻都在心底默默鄙視那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體育生,真的讓人看得非常惱火又無語。即便在美國校園劇最後總會傳達出be yourself, geek is cool as well, 極客拯救世界blablabla的思想,在中國學生眼裡就總會覺得是一場無聊的鬧劇。大家各玩各的,有什麼好比較的。當然這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可能是從小到大健康的校園環境懵逼了我的雙眼。

但怪胎與書呆在傳統校園劇之上有一種超越性,站在校園圈層文化的角度來看,它表面上以圈層文化為外殼(劇名都是這個),但人的真實性和普遍性卻淩駕于之上。劇裡幾乎沒有戲劇性和理想化的劇情,而讓觀衆沉浸其中的是其反套路的套路,你以為Daniel真的能夠作弊成功,但他被抓住了;你以為Neal會當面拆穿他爸爸的謊言,但他隻是在早就知道真相的媽媽懷裡哭了一場;更多的隻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驚喜和小意外,就像Bill和Vicki在衣櫃裡親吻的五分鐘,此後生活再次恢複到不一樣的平淡之中。在反套路的套路中,一個個人物登場,故事展開,穿插着圈層之間難得的交流,一個個人物再次退場。不聚焦于某一個人,某個圈層(如果怪胎與書呆能帶上體育生一起玩也許會更有意思,但可能是編劇對體育生的偏見太難改變了吧),也不聚焦于某段經曆,隻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織起了校園和青春這張網,頗有一種現象學中回到事情本身的感覺。本以為編劇會講述Lindsay的祖母去世給她帶來巨大打擊和轉變的原因,但也隻是點到為止,不給觀衆強加太多的預判和假設,事情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去搞懂所有的人,關鍵在眼下,朋友們在你身邊的時光。

每一個人脫掉标簽,意味着觀衆看劇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偷懶,等待着編劇給他們所有答案。這時候可以體會到現象學中的懸隔法,不去判斷,隻去體會所有的事情。所以看劇之後總有一種莫名的精神疲憊感,觀衆這時候真的像上帝一樣,觀察一切,理解一切,原諒一切。這種精神上的勞累感我總是會比喻成令人厭煩的下午,人可以選擇睡三個小時的午覺,也可以選擇頂着太陽去城市另一端找朋友喝咖啡,也可以選擇坐在工位前抓緊時間看文獻。這段時間仿佛是真空的,任何選擇在短期内都無法帶來任何變化,卻能夠在冥冥之中改變未來,因為人就是由選擇構成的。當然不是說看一部劇能夠帶來什麼變化,隻是這部劇的真實感幾乎讓人窒息——本以為在審視一個客體,卻在其中看到主體的影子,換句話說,自己也變成了被審視的客體。我被消解在一個個選擇之中,我被消解在一個個角色和故事之中。

(話說我終于弄明白了幾年前看歲月的童話的時候那種窒息的感受了)

這段話看起來就很悲觀,但實際上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總是着眼于那個荒原上的bigger picture,關注當下的每分每秒才能快樂的活下去。看劇的過程還是很快樂的。

最後說點題外話,今年過生日許願就許老天爺賜給我一個Bill????救命,這年頭視Monty Python為生命的溫柔nerdy男生去哪裡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