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熬完了38集,看的好辛苦,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虐待自己。原本是沖着正午陽光的牌子和參與的演員來看的。雖然當初看到演員列表的發現有那麼多的角色的時候,還以為這是要拍50集呢。結果看完以後,可能該慶幸它隻有38集吧。怎麼說呢,這部劇給我的感覺就是故事整段垮掉,細節上大部分人物立不住,整體上看完了你不知道他要反映的主題和關注點到底是什麼。
先說故事線和人物吧。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如果所有的故事情節都要往現實生活當中靠,去強調“現實生活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那去看紀錄片就可以。所以我一直都覺得,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故事情節原本就不需要百分百的真實。但是,你必須得合理吧,邏輯上要說的通。你刻畫的人物,我也不要求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遇到過這樣的人,但是你得讓我覺得這是個思維正常,合理的人。你要是真的在刻畫一個不合理的神經病,你就明确讓劇情鑒定說這個人有神經病。如果你明明刻畫的是正常的人,但是幹的都是神經病的事,這就是不合理啊。如果你刻畫的人物和故事是合理的,那麼依靠人物的邏輯就可以去推着劇情往前走,而不是一次次強行制造巧合和沖突才能讓故事得以進行。
這部劇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物刻畫的問題,首先全局上,角色性格不夠多樣,性格相似或者同質化的角色太多,其次個體上,絕大部分配角,要麼就是沒有用,像是一個工具而不像是一個獨立的角色,要麼就是“紙片人”,就是角色雖然有性格上的多樣性,或者性格上的變化,但是說變就變,隻有正反兩個面,沒有側面,正反兩面之間沒有過渡,就好像一張紙一樣。當你大部分的角色都不立體的時候,你的故事就隻能硬靠巧合撐住,就會讓大家覺得狗血。
同質化角色,集中體現就是瘋子四重奏,簡大,甯媽,陳昕兒和陳昕兒他媽,這4個角色讓觀衆感覺每天就是在管理精神病院,按下葫蘆起了瓢,4個人不間斷的瘋,看這部劇感覺就是,吵死了!而且他們不是正常人的情緒激動,他們真的就是在發瘋。你但凡是按下幾個發瘋的角色不要讓他們登場,至少可以讓觀衆的情緒能夠平和一點。還有就是簡二的四個情報人員,張潔,田景野,童副總和阿辰,就既然都是給簡二通風報信,需要這麼多人嗎?張潔都能幫你盯住陳昕兒,難道不能再幫你找個張立新嗎?
工具人角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張潔,感覺就是上來報幕的,幫簡二傳話。你說看完全劇說張潔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些人可能說幹練,劇情是怎麼體現幹練這個特點的?沒有,純靠造型。我本來以為找年紀大一點的演員演這樣的角色是因為後面有她的故事,需要演技上來诠釋。結果真的就隻是報幕而已,那我不怕犯忌諱的說,這樣的角色你可以找一個長得好看的新人,還能幫你的宣發制造一下話題。這樣的角色也包括後期的田景野,完全就是人肉背景,也就後面發現增值稅發票問題的時候多說了幾句話,可是這個增值稅發票的問題,你完全可以安排簡二直接發現,還能省點篇幅。
紙片人,那可就更多了,而且基本上也就是豆瓣上被噴得最狠的幾個角色,他們被罵的這麼兇,其實有很多和編劇分不開的。首先,甯媽,一會要寬宥寬恕,一會反手就是給女兒大耳刮子強調簡家是仇人,在正常和發瘋之間随意切換,而且還切換了好幾次,而且每次切換過程基本隻需要幾秒,每一集打開的時候都不知道今天看到的是要寬恕的甯媽還是要複仇的甯媽。然後陳昕兒,有時候感覺她才是甯惠的女兒,同樣的說瘋就瘋,一開始懷疑甯大和簡二發瘋不講理,後來甯大和簡二告訴她是仇人,就大徹大悟賠禮道歉,後面就是看見甯大和簡二吃飯就又發瘋,然後又賠禮道歉。當然還有程大小姐,一會愛得死去活來,那該是個重情的人,結果後面宏圖一個電話就對甯恕翻臉絕情,一個重情的人,就算是被騙,那該是怨大于恨吧,愛恨一個電話就切換了,合理嗎?宏圖老老實實的混了三十多集,結果2集就把自己送進局子裡。不是說不能轉變,不能切換,而是變化要有鋪墊和伏筆吧,比如程可欣為什麼對甯恕的利用反應那麼大,她明明之前說了受傷無所謂,你可以刻畫成她是一個道德潔癖,從小到大一直遵紀守法而且特别以此為傲,證據是什麼,之前她蹭了甯恕車但是堅持要留紙條,這樣人物的性格就串起來了,可是你得加強這種串聯才能使她後面做出那麼大反應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很突兀,怎麼做,你可以給她加獨白,加回憶,讓愛和恨之間加一個支點,否則大家就是會覺得這個角色前後矛盾,奇怪,綠茶。
整部劇可能刻畫的最立體最合理的幾個角色就是甯有老公,張立新和小蔡,都有自己的複雜性和情感。
再說主題,我不清楚這是要讓觀衆關注什麼,反思什麼,或者要讓觀衆因什麼事情被打動。早幾年正午不是沒拍過都市劇,都挺好反映的是親情主題,歡樂頌主要反映的是四個女主的友情主題。這部劇到底想靠什麼打動觀衆呢?如果純粹是中年愛情,那就多加一點愛情的元素和情節,少給劇情到和他們兩個人愛情無關的人上面。如果是甯,簡,田三個人的神仙友情,那為啥田景野在整部劇後半段幾乎沒有戲份,結局那幾集平均每集登場不到5分鐘,連個自己的結局都沒有。教導人要寬恕,結果這幾個人打到最後還是進局子了,仇恨的始作俑者簡大和甯媽最後都好好的,要報仇的甯恕最後還是捅人了,花了大半輩子調停的簡二和甯大,最後和解也沒談成,反倒最後天各一方,那這麼看,還是得有仇必報啊。
所以上面洋洋灑灑了一大堆,中心就是一句話,這部劇的重點到底在哪?主題上的重點是何種情感或者概念?故事上,你重點的人物是誰,非重點的任務是誰?确立了主題的重點,那和主題無關的故事就可以删,确立了人物上的重點,那非重點的人物就少上。坦白講,我既然是小說改編,就說明我原本已經有了一個成型的故事了,我照着小說拍不就好了,可是不行啊,為什麼,因為電視劇是有篇幅的啊。你小說可以寫幾十萬字,可是我電視劇就那麼1500分鐘左右,所以難點是什麼,就是彌補這個時間差,那我要你編劇的意義,就是給我劃繁為簡,突出重點。所以是不是原著做編劇真的不是重點,而且事實證明,原著做編劇隻是噱頭,往往結果都一般,因為術業有專攻。原著往往對小說有自己的情感,無法理性去對所有的情節做出取舍,也容易在影視化和小說不同的目标當中迷失。這部劇如果是一個以劇的效果為主要考量的編劇,他可以做很多簡單的調整,比如編劇把小蔡和小程合二為一,讓後面追去海南的是小蔡,你可以讓小蔡的演員演也可以讓小程的演員演,重點是這樣你有更多的空間去塑造角色。編劇可以完全不讓陳昕兒的媽媽登場,因為你雖然是為了解釋陳昕兒偏激和家庭環境有關,可是你到了最後并沒有給陳昕兒的結局和去向一個交代。編劇甚至可以讓陳昕兒兩次對簡甯發瘋合成一次,如果你要突出的是複仇或者臨水3人的友情,這個陳昕兒完全可以提前下線,何必要在這個角色上浪費這麼多波折。
總之,對于編劇,以後還是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