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個人算是經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波折之後,在家呆了一年多,是挫折也是轉折,讓自己慢慢積澱。自己可以在閑散時間在田野裡遛彎,每天溜達着逛一圈,所拍即所得,自己才能更多的去認識了解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才偶然得到如今呈現給大家的這部《莊稼人》,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部紀錄片。
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農民們在廣袤的土地上不間斷的播種、澆地、施肥、除草、防澇防旱、收獲買賣,以最平實接地氣的方式去記錄發生在大地上農民的勞作過程、農作物的生長變化,以及忙中偷閑的碎語時光,并與天地之間的鳥鳴蟲啼、藍天風雪共同形成一幅幅動人的風景畫,願你我都在此尋找到平靜的時刻,獲得繼續向前的力量,也願你我都能夠在其中找尋到自我的理解。
《莊稼人》在創作上盡可能弱化掉戲劇性情節,每天隻靜靜地去記錄老農民與土地、以及大自然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弱化掉創作者的存在,即使在場也隻是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出現(自己本就是農村的孩子,在家農忙更是少不了自己幫父母幹活的時候),無論是在場與否,都沒有改變記叙的方式。平靜是農村生活的常态,老農民更多也隻是為了家庭的生計去日複一日忙碌着,也隻有一條樸素實際的真理 “有付出便有收獲”。
若非讓我用幾個詞語來描述一下《莊稼人》的話,我想是這幾個詞:一個群體、四次收獲、八種農作物、十二類動物、十三個節氣。
一個群體:
顧名思義即老農民,生活在華北地區的莊稼人。無論是上至八十的老年人還是四五十歲的農村青壯年,皆手腳勤快、幹活利索。上年紀的老太太因過去常年手割麥子的經驗,在麥田拾麥子時,抽刀割麥稈的動作不帶一絲猶豫;四十多歲的叔開着拖拉機停至收割機一側,輕松一躍便由車座翻到車鬥等,仿佛是一個個在莊稼地裡縱橫的俠客。無論村裡街坊還是親戚朋友,誰家有活忙,一句招呼便都趕來幫忙,自家的地還沒抽完水還想着幫别家的忙,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融洽團結氛圍,是莊稼人性格裡面天生存在的品質,相處之間也是特别令人舒服的。莊稼人無論面對惡劣的天氣狀況還是人生無盡的不如意頂多發幾句牢騷,再直面眼前的困難,積極樂觀的生活,以苦作樂。
時代之下科技水平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農業領域機械化也是發展迅速,更多的科技運用到農業上來,一人輕松管理千畝農田的新農人也必将會取代被時代所抛棄的老農民群體,但是老農民世代耕種的曆史價值和傳統種植經驗是值得被存留下來的。因此,老農民仿佛既是充滿英雄老年遲暮的俠客,又是充滿溫暖互助和睦的平凡勞作者。
四次收獲:
土地是莊稼人的命根,是莊稼人賴以生存的根基。華北地區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糧食的收獲以及大棚蔬菜作物的買賣。冬小麥和夏玉米的收獲是華北地區莊稼人眼中最重要的收獲季,以大多數家庭所有地為10幾畝來計算的話,玉米和小麥收獲大約都在14000—15000斤左右,買賣之後一共能收入40000多塊錢(刨出去耕地播種、施肥打藥、收割等雇傭機器的成本費用,實際掙得在手20000多塊錢);大棚蔬菜作物其實已由之前的輔助經濟作物轉變為了比玉米小麥更為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片中以菜椒為例,大約曆經長達6個節氣的照料生長成熟,一整棚菜椒上萬餘斤,價格好的話,農民能賺将近四萬元;第四次的收獲是油葵的豐收,這一類作物更多是一種人情互相的聯系,而不是作為經濟買賣的目的。鄰裡鄉親的願意讓你種植他家一小片地,不是為了圖地錢,最多就是你收獲了、油葵榨好了油,我分給你家兩三桶、再分他家吃一桶罷了。收獲不止是賺錢養家,還是情感聯結的渠道。
八種農作物:
片中一共出現了八種農作物:依次分别是菜椒、冬小麥、夏玉米 、油葵、棉花、豆角、茄子、西葫蘆;不同的農作物伴随着節氣的變化而變化,莊稼人種植的農作物也不相同。一年365年,每天都在不斷忙碌、一年又一年重複同樣的勞作,就如同大自然運行的規律亘古不變。
十二類動物:
片中無論是實際出現在鏡頭之内的還是以聲音呈現在鏡頭之間的,各自都反映了其與人類生産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鳥類出現的次數最多,也最豐富。野雞、麻雀、燕子、布谷鳥、白鴿等在大自然上世界裡方方面面充滿人類的勞作空間,平添一份生氣。狗是人類最密切的夥伴,它可以守家護院,也可以巡羊盯靠,在莊稼人家裡幾乎是必需的動物。而随着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耕地的老黃牛逐漸被大型機械縮代替,唯有偶爾幾家還放養着黃牛,隻能用一聲聲的叫聲來尋找過去的記憶。當下養牛的人家少,養驢的人家更少了,因此驢的工作更為閑适,幾乎都可以安詳老去離世的。羊與兔子作為一種畜牧類經濟家畜存在,一方面是村裡上年紀的老人打發時間、掙點零花的自在,另一方面也是身有殘疾不能務農之後的養家選擇。玉米占子是倏忽一閃的小老鼠們穩固的暖窩,既能當家又随時飽餐一頓的惬意;從人類的角度上看它們是破壞偷食糧食的罪魁禍首,但在大自然的角度,好壞也都是相對而言的,可以看做是人類與生物共生的聯結。蜻蜓向來是老農民的好朋友,忙碌在池塘兩側的莊稼地附近,替人們捕捉害蟲;蜜蜂也與莊稼人的勤勞互為映襯;蟬鳴蛙鳴蟋蟀啼叫則是與人類感受節氣變化最明顯的聽覺感受,它們存在的時間或許要比人類還要長得多。
十三個節氣:
莊稼人要想生活過得好,必須要不舍晝夜殷勤的巴結好土地,片中一共展現了一年四季24個節氣其中對農時比較重要的13個節氣(霜降、大寒、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寒露)的農時農事。對于莊稼人來說,最重要是處于兩個收獲季(麥收、秋收)的芒種-夏至、寒露-霜降時間段的節氣,兩季的收獲是一年之中的頭等大事,而把其他節氣串在一起是莊稼人為了莊稼的收獲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具體解決了哪些問題;以節氣作為時間節點靜靜觀察莊稼人的勞作日常以及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變化。每次節氣的過渡都會在聲音上存在明顯的區分,每一個節氣都會有一個節氣的主音色。比如:大寒下雪呼呼凜冽聲、清明轉暖麻雀輕啼聲、谷雨時分布谷鳥叫、立夏清脆麥浪、小暑大暑蟬鳴的聒噪程度、立秋蟋蟀等昆蟲的啼叫聲等。自己也可以閉上眼睛通過聲音的變化來辨識節氣的變化。
說點其他的:
拍攝時主要選擇一塊距離火車道臨近、橫縱有河的地段,也剛好有一棵大樹作為一處坐标似的方位參照系。一年四季小麥玉米的生長狀況一直在變,而大樹的位置是相對恒定的,更能凸顯出四季變化的日常往複。藍天、白雲、綠穗、金麥、青草,盡可能将靜谧安詳鄉村這一切令人心安的元素囊括于鏡頭之内。
天空與田地的比例變化呈現其哪個階段對莊稼人的重要程度,無論比例如何變化,莊稼人所占的畫面整體還是處于渺小位置的,炎熱難耐的夏日,路邊随風飄擺的雜草都比人類要高的高,人來在大自然中是渺小的、不可抗争的、天爺爺也是從來不會聽農民的話的,一向逆來順受的農民性格展現出來;雖然如此,莊稼人又是極其偉岸的形象。因為莊稼人有一種永不服輸的勁頭,一切的一切都要為着自己的飯碗、自己的莊稼去搶農時,永存一股樂觀積極的心态去面對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這就是莊稼人。
以上,簡要,更多不做贅述。
最後,祝大家五一勞動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