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好壞跟能與觀衆産生多少共鳴息息相關。

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在思考。這不是我外婆的故事嗎?

我自己仿佛是電影裡除姥姥之外的其他角色的結合體。

故事開始的時候,姥姥拿着賺來的一百塊錢去買蝦招待自己的阿真一家。姥姥最渴望的就是自己的兒女能夠回來看她了,阿真一家說姥姥做的東西鹹,姥姥給阿真一家塞各種東西的時候,感受到了導演拍這些細節的真實,從姥姥賺到一百塊的時候往回走開始,到送走阿真一家的時候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部能引發我共鳴的電影了。

整個故事從所有人的角度講了對姥姥的看法,阿真選擇了以自己的方式堅持治療對姥姥好,阿清覺得最後的時間應該讓老人玩開心留下最後的美好回憶,阿濤選擇了自己的事業而對姥姥冷漠不理會,姥姥的“弟弟”和嬸嬸多年從不關心外婆最後時刻卻要主持大局,風光的辦葬禮。 嬸嬸甚至在姥姥去世之前就開始謀劃外婆的房子。

這些事就是我現實中的生活寫照。

電影中姥姥去世前将自己的所有錢拿出來提前分給了每一個人,但這些人之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如姥姥愛他們一樣愛姥姥。

我的外公去世的第二天,我的外婆也病倒了神志不清。見到了多年沒見的某舅媽,她來了之後就開始謀劃外公的遺産:“把老人家的遺産取出來某個舅舅保管,每個月定期給老人家200塊錢生活費”……。我當時剛聽到這句就罵了這位舅媽。就跟電影裡姥姥多年沒見的弟弟因為外婆病重過來之後阿真罵姥姥的“弟弟”一模一樣。

阿濤直到姥姥去世也沒有來看姥姥,姥姥在阿濤十八歲成年的時候卻給阿濤買了摩托車。我想到了我的某位表弟也是如此。我的外公外婆小時候十分疼愛這位表弟,外公去世的時候他卻表現的十分冷漠無情。

電影中太多太多的細節跟我自身經曆的事一模一樣了,從阿真和阿清對姥姥的治療方式的意見沖突,從姥姥出去賺錢買吃的,到姥姥說的死後一切從簡,提前分好遺産,再到阿真的老公對姥姥的應付式關心和所有人對姥姥的态度等等等等等等太多劇情全都是我親身經曆的事,我很震驚的是所有的事不管是人的心理活動還是做法都拍的如此真實,在電影院的時候全程幾乎在流眼淚。

附上一些我的外婆的圖片~

...
帶外婆坐輪椅出去玩跟電影裡的姥姥坐輪椅出去玩很像很像
...
一人幹了兩杯霸王茶姬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