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技術演變看電影史發展,這部片是默片時代的巅峰之作。後來随着聲音技術的進步,卓别林在成片後創作并整合了配樂和音效,使該片變成了有聲電影
2. 在一個條件有限的時代,導演為了達成預期的表現效果,想出了許多此前未有且影響後代的法子。包括但不限于:吃的鞋子鞋帶是找到某些植物和糖制作的;傾倒的房子是由機械裝置控制,而屋内效果則依托于相機的旋轉
3. 絕大多數影像素材是團隊在洛杉矶攝影棚裡創作的,隻有開場多人登雪山的全景是純實拍。當時成熟的特效還沒出現,剪輯時需手動蒙版摳圖,再和雪山背景照片合起來再洗出來
4. 卓别林的表演功底強得恐怖,且直接與電影的表達挂鈎。如果小流浪漢換成其他演員,極有可能導緻劇情拍不下去和觀感生硬突兀(ps面包跳舞那段太厲害了)
5. 該片除了标志着默片時代的巅峰,還有着人們較少讨論但重要的意義——電影蘊含對底層人民尊重的人文關懷——即使是一個流浪漢也是有智慧、有尊嚴、有感情、有血有肉、幽默風趣、能登堂入室的人
以上均為賈樟柯導演做映後讨論時我聽到後消化轉述的相關信息。另外,科長表示,再回到技術上看,默片之後迅速出現各式各樣的影片(有些隻顧情愛浪漫,不顧民生疾苦),而卓别林的愛人思想在更遠一點兒之後直接影響或者說催生了重要電影導演和流派,如維斯康蒂、羅西裡尼/新現實主義等。
希望我們的電影也能回到一種講人情味的風範上。多一些純粹,對人們的影響也許一時半會看不出來,但仍是重要且值得的。
這才是電影,聽賈科長說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