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是個家裡蹲。
我也是個家裡蹲。

佐藤獨居在異鄉出租屋中。
我也獨居在異鄉出租屋中。

佐藤隔絕社交。
我也隔絕社交。

佐藤無收入情況下曾借貸消費。
我也曾在無收入情況下借貸消費。

佐藤被騙子畫大餅騙了錢。
我也被騙子畫大餅騙了錢。

佐藤想通過遊戲打金賺錢,然後失敗。
我也曾嘗試遊戲打金糊口,然後失敗。

我在剛開始家裡蹲時先看了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決定一定要二刷,甚至反複觀看。

然後我就把佐藤犯的錯,跳的坑都依次來了一遍。

佐藤被斷糧,為了不餓死不得已出門打工。
我也沒家人支持,為了生存不得已又出門打工。

工作勉強收支平衡的第一年末尾,痛苦的我又翻出了這部動漫觀看,繼而是震驚!困惑!我他媽都幹了什麼?
明明都已經先看了動漫,直觀地看過了佐藤的苦逼經曆,我怎麼好像把這當了劇本一樣,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給上演了一遍?

這部動漫的核心觀衆,想要引發共鳴的觀衆不應該是我們家裡蹲嗎?怎麼卻起不到警示作用?反而在影評裡能看到正常工作的社會人在嘲笑看戲,覺得佐藤惡心?

原來,這部動漫隻能作為康複者的反思支點,而不能成為沉淪者的護欄!

佐藤是幸運的,父母雙全,每月給打生活費。即使不工作三年也沒餓死。
在東京獨居,隔壁竟然就是曾經被他拯救的山崎,對他感激并欽佩,無條件接納他做朋友,情願讓他偷食物而不進行讨要和懲罰。
明明隔絕社交,又不帥氣,是個窩囊廢,卻遇到了貴人小岬,願意充當人生導師兼“心理咨詢師”的角色,來拯救他,甚至在他斷糧時每天做飯養活他。

佐藤一直在堕落,卻反而因為這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好運巧合,這種堕落被異化成了“奢侈的生存證明”,也就是給人一種,“即使廢物到變成佐藤一樣,也可以如此有趣地活下去哦!”的感覺。
那我繼續逃避現實,好像也沒什麼,也不會怎樣喽。

啊——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

是因為24集的動漫,密集地呈現了佐藤的失敗,簡直就像是,心理複健中的“風險感知脫敏訓練”,鏡像神經元系統在長期暴露于相似情境後,才會将堕落行為"正常化",完全失去“警惕性”!
現實生活中,明明危險信号紅的不能再紅,一直在閃爍,理智卻好像休眠了。
大腦經過回憶分析後,給出的竟然是,“既然佐藤也遭遇過這事兒,并幸存下來,我也學他,做一樣的應對也應該沒關系”的判斷和決策!

借貸消費、傳銷詐騙等情節,以戲劇化地故事呈現出來,動漫的具象化表達反而阻礙了認知内化。我們的海馬體将其存儲為“叙事記憶”,而非“程序性記憶”。
當現實遭遇相似情境,前額葉無法有效提取這些“被故事包裝的警示”,也就是無法形成,“一旦發現與佐藤一樣不理智行為的苗頭,就馬上吸取佐藤的教訓,做出正确的行為”,這種程序化決策。

而家裡蹲往往都患有一種心理疾病,或多種心理疾病共病,比如廣泛性焦慮,被迫害妄想症,抑郁症,高功能孤獨症,在這種精神疾病影響下,正常地生存,就已經擠占了幾乎全部的認知資源;而前額葉皮層,在抑郁狀态下會出現葡萄糖代謝率下降,這導緻即便存儲着《NHK》的警示記憶,執行控制系統也無力調用這些信息進行行為糾偏。

在貨币經濟與系統暴力交織的現代叢林,任何直白的警示都會異化為維持現狀的養料。經濟越差,娛樂行業就越興盛。

家裡蹲餓的不行了就會出門工作,是這部僅有24集的動漫給出的一個暫時的、倉促又粗糙的解法。
但實際上,"為吃飯工作"的狀态屬于創傷後假性适應。單純依靠外部威脅(如餓死恐懼)驅動的行為改變,實則是将内在心理沖突轉化為外部生存危機。
這種模式會持續消耗心理能量,導緻前額葉皮層長期處于葡萄糖匮乏狀态,反而加劇認知功能衰退。就是變得越來越遲鈍,無法做到延遲滿足,無法為長遠做打算,隻能看到眼下的事,沉溺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活了今天先别想明天”的惡性狀态。

即使在崗位上工作,也可能存在軀體在場性解離,也就是身體在工作崗位,但情感和認知仍困在創傷的時空中。
神經影像學顯示,這類解離狀态會抑制海馬體與後扣帶回的功能連接,使現實經驗無法有效轉化為長時記憶,導緻"工作數年仍無職業認同感"的困境。
也就是工作中一再犯錯卻無法學到教訓,增長經驗,即使同一職位,工作多年,還是像新手一樣馬馬虎虎,沒有積累成就,小小地幾次出彩也不會被大腦聯結情感形成深刻記憶,自信感無法累積,無法認同職業,也無法從事其他工作,不得不為了填飽肚子,不睡大街而繼續工作。
“什麼職業倦怠,職場發展,職業生涯規劃,那是白領精英、金領大人物才可以讨論的吧,我可沒心力沒精力去考慮這麼多,已經很累了。”一般都會這樣想吧。

所以,這部動漫隻能為康複者,也就是幸存下來重新工作的“家裡蹲”,提供反思支點,是成功走出泥潭後,輔助總結經驗教訓,加深印象的工具!
卻不是為”家裡蹲”架設護欄,鋪設防護網,防止他們沉淪地更深。
這部作品的終極價值不在于阻止堕落,而在于為幸存者提供解構創傷的棱鏡。

你問我家裡蹲該怎麼辦?
我怎麼知道!
我自己都隻是在“創傷後假性适應”狀态,是半家裡蹲,虛的很,随時可能再回歸家裡蹲狀态。
什麼“這就好像人生一樣,真正的心理康複不是線性上升的征程,而是螺旋式整合的過程。”這種狗屁話我當然可以告訴你啊,沒有用的,我都這篇影評也隻能對康複者有點意義。
去看認知行為流派的心理咨詢師,或是回老家将養慢慢恢複社會功能吧。

千萬不要和人借錢,信用卡和網貸更是不要!不過估計說這話已經遲了。我也在極緩慢地艱難還債中。

那就,祝活下去吧!我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