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楊朔曾說:“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曆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誠然,年紀尚淺的時候,看什麼都是容易的、美好的,因為有大人做我們的保護傘、有父母替我們負重前行,所以我們并不覺得生活有多艱難。
直到長大成人,我們才猛地發現,原來生活不僅僅隻有美好、歡樂、無憂無慮的積極面,還有你不曾看到、不曾感受到的糟糕面。然後,經由種種坎坷路徑,我們終于讀懂了我們父母的苦與憂。而《關于我媽的一切》所講述的核心概念,便正是如此:為我們遮風擋雨的“避風港”(母親)突然病入膏肓,我們該何去何從,如何珍惜,又如何挽留?怎樣才能讓媽媽、讓自己不留遺憾?
這部電影讓我觸動最深的地方,就在于它拍出了個人生活與家庭關系的混沌。透過李小美家的一地雞毛,我們可以看到親情中的羁絆與牽絆。愛與怨在親情面前,并沒有清晰明了的分割,怨裡包含着愛,愛裡糾纏着怨,有種打斷骨頭連着筋的感覺。
而我和我媽的相處模式,剛好就和季佩珍、李小美母女倆極為相似。小時候,我常常視我媽為“仇人”,因為大事小情一言不合就開戰。比如,中學時我執意要把頭發漂染成當時的流行色,但我媽卻百般不同意,覺得黑色最自然、最好看。為此,我和我媽不知道戰了多少回,回回唇槍舌劍吵得臉紅脖子粗。
這種固執,和我青春期的叛逆性格多少有些關系。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才能堪破自己當年的無理取鬧。猶記得,那時我總喜歡跟媽媽對着幹,她喜歡的東西,我沒有一個看得上,我喜歡的東西她不喜歡,但我偏偏要違逆她,偏偏要按我的性子來。一旦看見她為我收拾房間,偷看我日記本,我更是瞬間發飙,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誰讓你動我東西的?你懂不懂什麼叫隐私?
其實,說到底,母女之間發生争執,沒有一個是赢家,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變着法的給自己、給對方找不痛快。電影裡,有一幕平平無奇,但卻讓我無比動容:季佩珍被女兒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通,女兒摔門離去,季佩珍一個人失落地坐在房間裡。這一幕,讓我瞬間想起了自己的媽媽。不禁扪心自問,是不是我那會兒發脾氣轉身離去時,我的媽媽也是這樣?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以前,我總覺得自己看書多,走路多,什麼都懂。父母對我的恩情,我都記在心上,掙了錢報答他們,讓他們過好日子就好。直到我婚後為人母,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突然理解了媽媽們的心境。有時候,我看到女兒不聽話但又很懵懂的樣子,真是既生氣又無奈!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她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長大,才能懂事?為人父母,隻能一邊承受着代際之痛,一邊小心翼翼地愛着孩子。
做一個好母親,實在是太難太難!我想,當年媽媽一定也是這樣既糾結又矛盾地愛着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