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位B站觀衆的私信:
up你好[脫單doge]非常非常喜歡你的短片《在湘潭》,雖然未曾到過您的故鄉,但語調,風格,畫面,讓我感到安全和熟悉。
我對母親的家鄉福建南平(福建面積最大最落後的地區,衰落的重工業城市)也有一樣的想法,想“回望”過去,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笑哭],也沒有什麼水平和工具,每次拿出手機的錄像的成果感覺徒勞,沒有我想要的那種感覺(不好意思水平實在有限無法描述那種感覺hh)不像up是編導生,高中的時候沒有選擇編導這條路,想知道up在湘潭的那部短片的拍攝工具和剪輯工具,以及up拍這部短片時的一些想法、聚焦之處等,望up不吝賜教[打call][打call]。
不知up是否看過梁鴻的梁莊三部曲呢?裡面提到了一位土耳其作家俯瞰自己的城市有一種“呼愁”,梁女士解讀為“憂傷與哀痛”,你的短片就特别有這樣的感覺!不知up是否有借鑒婁烨導演的《在上海》,實在是完成得太好啦!
回複:
你好,抱歉才注意到私信,我确實是在看了婁烨導演的《在上海》後靈感突現,拍攝了這部片子,這是我高二(2022.5)時拍的第一部作品,既然知道《在上海》,想必也是非常喜歡電影了,要知道很多編導生可能都不知道婁烨呢,實在很可惜,如果你也選擇了編導專業的話,一定會在聯考校考大放異彩的,雖然我聯考失利了,但我也在為校考和文化努力,我一直相信“别處圓滿”的說法,希望現在的你,一定也在或者将在“别處圓滿”。
對于湘潭,其實我6歲以前和很多湖南人一樣,和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雖然看過了大城市的繁華、感受過夜晚的喧嚣,我依然對于這片養育我的土地心懷感激,哪怕是一個依賴着垂老的鋼鐵工業勉強度日的小城,所有人也可以在這找到屬于自己的記憶與溫暖。
我在物理課上(學考前)偷摸看完《在上海》,心想我也應該嘗試,所以立刻學着寫好了旁白(有很多就是《在上海》中的原話)、想好了拍攝場地和機位,也畫好了分鏡頭,在确保前期工作準備妥當、知道自己的意圖和想法後,迅速向校園電視台的負責老師提出借用攝影機和獲取在全校播放的機會(每周一晚自習前是我們校園電視台的新聞和欄目播放時間)。
之所以選用大型攝影機而不是手機(沒記錯的話是一台Sony的),就是想要更加“引人注目”,這也就是片裡對着路人拍攝的實驗性效果來源。
正是因為做好了規劃,我和一位校園電視台的攝影愛好者(其實他也沒有經過訓練,隻是完成校内的一些拍攝任務)大概在一天半左右就完成了拍攝,騎着電瓶車在湘江兩岸來回穿梭,實在是很有意思,也算是高中時期的一段别樣回憶。
其實對于手機拍攝,我并不太在乎,因為除了《在湘潭》,我其他的短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如果想要質感,不妨先不去管燈光攝影構圖,後期再去慢慢調,調不好就算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記錄下這個時刻的魅力,我相信内容大過一切,你看婁烨的電影,是不是基本上沒有構圖可言?我覺得它的美感就在于用搖晃的鏡頭去表現情感,用紀錄片的方式去表達、去闡述,所以我和拍攝《在湘潭》的另一位同學說:“鏡頭晃一點沒關系,自然就好,你就對着街兩邊随便拍。”
其實這部片子非常粗糙,你肯定看出來了,剪輯和攝影都非常草率,旁白也是不标準的普通話,但我覺得這樣更能體現湘潭鄉音鄉情,而且我當時能力和設備僅限于此,所以現在再“回望”,哪怕覺得有些幼稚,我也更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因為我知道我獨立做出了一部電影,這是超越了許多同齡人的,每每想到這裡,我就難以抑制自己的驕傲和優越感(開玩笑的)。
我知道梁鴻,也知道她的文學作品,我也看過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但是很抱歉,現在我還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她的作品,很期待有一天我能進入她所描繪的文字和細膩的筆觸中,我也覺得我在學習她和賈樟柯的那種地域感、故鄉感,我也希望可以一直堅持去記錄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