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天行健》的兩周裡,我始終停留在宣統三年的夏初。清宣統三年,辛亥年,公元1911年,這一年是中國曆史上劃時代的節點。可劇集收尾在夏初,大部分主要角色沒有經曆武昌起義,沒有見證清帝退位,王朝覆滅,因為他們死在那年夏初。
一個因參與維新變法而坐牢十二載的大内侍衛,一個門派落魄到走镖為生的江湖掌門,一個由于科舉制廢除而做了捕快的書生,在可救國家于大廈将傾之時的尋寶之旅中相識,在動蕩的時局下格外風雨飄搖的季節裡較量一番,與三教九流衆生相浮沉一場,最終分别于人生的分岔路口上。分别時,一人幸存,一人被殺,一人自戕。但人固有一死,追溯起來隻不過是有的人死于夏初,有的人死于革命尚未成功。
人命如草芥,在動蕩時局下尤甚,犧牲太容易。看到死亡我依舊難過,但令我悲傷的并不是他們犧牲得太早太輕易,而是他們離理想之地太遠。他們活的過三次革命嗎,活的過北伐戰争嗎,活的過抗日戰争嗎,活的過解放戰争嗎,活的過下一次屠刀懸于頭頂之時嗎?如果不能,犧牲是否太早太輕易。
他們是下墜的水滴,在石頭上濺起生命的水花,然後消失不見,不知姓名,不知來曆,不知何時死,不知死于何。于是多年後穿透石頭,再回想,少不了每一個消失的水滴,從不分立場的水滴。
《天行健》,從公元1911年回到宣統三年夏初,去看看即将赴死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