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這種講述先賢、大師故事的影片,總不免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讓教科書中的人走到現實中來,使觀衆感覺到親切。

《無負今日》講述了梁啟超、黎錦熙、魯迅、王梓坤、啟功、莫言、餘華等一代代師者的故事,當這些大名鼎鼎的師者走到熒幕前,要怎樣做,才能使觀衆與之産生情感聯結?我認為影片用獨具匠心的細節處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影片一開始,就是魯迅路過一間教室,正好碰到黎錦熙在講《故鄉》的文法。黎錦熙以為他是遲到的學生,讓他進來,才發現是魯迅先生。

...

這是每所大學裡都會出現的畫面:教師在台上講課,門外有同學遲到,猶豫着不敢進來。而在影片中,這種日常橋段被安置在了魯迅和黎錦熙身上,便讓人産生一種既熟悉又驚喜的感覺。

黎錦熙問魯迅要不要去看梁任公在師大的演講,魯迅先是斷然回絕“不去”,後又笑着說“兩年前他就答應給我做一碗陳皮綠豆粥,兩年了,我連綠豆都沒見着”。短短幾句話,便将魯迅的風趣幽默展現出來。

王梓坤到啟功家,啟功侄子要給他沏茶,他擺擺手說“我自己帶着水呢”。這又是一個非常微小的細節。我們都知道,教師是一個經常要說話的職業,王梓坤随身帶水杯,顯然是他工作中養成的習慣。

...

影片中類似的生活細節數不勝數。王梓坤請六君子商讨教師節提案時,從布袋裡掏出的一把瓜子;啟功先生擺滿娃娃的書櫃上,貼着“隻許看,不許動”的紙條;啟功先生在簽字時,讓身為前輩的鐘敬文先來……

...

正是這些微小又不可或缺的生活細節,組成了這部影片,帶來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影片讓觀衆意識到,大師不僅僅隻是天際璀璨的繁星,他們也與我們腳踩同一片土地,甚至就在我們身邊,以其高尚的人格時刻警醒着我們:知之行之,無負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