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碟七哪好看?摩托跳崖給你看。你問還有哪好看?火車掉橋給你看。
隻能說,當我要寫關于碟七的影評時,第一反應還是想起來了“第十放映室”對碟五的順口溜戲谑。
但同樣,如果以一部傳奇動作IP的23年上映新作,特别是已到第七部這樣的地位來審視——這種大概率晚節不保的續作集數——我們不得不佩服阿湯哥的敢拼敢為。
如果說“美國成龍”是一種贊揚,那麼當成龍老師似乎近年來已經有些難追上觀衆審美時,這種評價更是一種敬佩。
坦率而言,特工題材與動作片,似乎已經過了它們能夠在影院大殺四方,場場爆滿的歲月了。
最初我們期待驚險刺激的情節反轉、從未聽聞的先進科技、拳拳到肉的打戲編排,可當這些被修飾詞語——也就是定中結構中的中心詞語——已經被其他影視媒體所承擔(或言消耗)的時候,大多數觀衆似乎也不再那麼需要走入影院,專門為兩個多小時的刺激體驗付費了。
因此,碟七也在盡可能順應與二十七年前大為不同市場觀衆與時代背景,嘗試做出新的探索。
這種探索,從AI的主題選擇就可見一斑。
但我們也遺憾地在現在才等到這并不有新意的AI探讨。或許比起其他電影而言,人工智能的邏輯鍊更順,主人公們在“Impossible”中突破而完成最終目的的可能性也更為有理有據。
但在創意性上,已經滿足不了現在觀衆們的胃口,我們很難從必定到來的人性的光輝中獲得餍飽。即使Grace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背叛與離開,但我們都知道,她最後一定會被感染,被包容,最後選擇加入"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所以如果AI能夠拿到前幾集的資源, 我們很難不懷疑 ,它是否連最後人心之歸向也能夠預料到呢?
這種探索,也在固有模式的調整中可以見得。
也正承接上文,如果觀衆都能預料到情節的走向,那電影無疑在情節設計上是失敗的;
而碟中諜系列的問題又在于,本身的故事框架又基本如此,成為了幾乎像出品方與觀衆默契的體現 :
出現問題——受到懷疑——小隊集結——生死搏鬥——命懸一線——力挽狂瀾 , 中途再适當加入一些充滿魅力的女性角色,再在合适的地方加入一些飙車或者打鬥設計,再輔以小隊的高科技設備, 基本可以完成該系列的命題作文。
所以, 在以往完成任務即全劇終的編排之後, 我們能看到男女主人公仍然有在火車上奮力抗争的動作戲特寫。當然, 這一段确實精彩, 觀衆即使了解主角光環的保命結局, 也會為兩個人搖搖欲墜的處境捏一把冷汗。
有人不喜上下兩集的分法, 認為現在電影不好好講清楚一個故事, 卻總以上下分開的方式掩飾編劇的失職。但我還接受良好, 甚至覺得這是當今頗為有趣的現象: 短視頻越來越短, 長視頻卻越來越長。如果能夠達成一種互補, 又何嘗不是一種在無法抗拒的潮流中試圖力挽狂瀾的突破?
不過, 還是要等後篇上映, 我們才能夠知道這樣的等待是值得或者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