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争的産生實際和朝鮮戰争一樣,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政權和民主政權兩個體制之間意識形态的較量。這裡所述隻依據史實,不做任何偏袒。
越戰和朝鮮戰争首先發動的都是社會主義陣營。朝鮮戰争的發生是因為北朝鮮無視二戰後劃分的三八線邊界協定,首先進攻韓國,并攻占了韓國首都漢城,引發了聯合國投票多國出兵。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占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産黨)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并就任國家元首。
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内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手了南越。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豔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于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按照1954年日内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和朝鮮三八線一樣,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南北分治并采取不同的意識形态和政治制度。
1959年,越南共産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推翻越南共和國,并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越南共和國,組織武裝颠覆南越政府。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國政府的各組織組成,實際上由越南共産黨中央委員會控制。
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對越南共和國進攻。
美國基于亞洲戰略的考慮,從遏制共産主義的立場出發,預防共産主義在亞洲的滲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 《美國對于印支的立場》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标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沖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采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阻止共産主義進一步擴張保護民主體制。
另外,越戰主要發生在南越,主要是北越對南越的滲透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