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導演陷入了自我感動式的叙述,如果說《八佰》還有點熱血與悲憤的共鳴,《東極島》就是讓觀者掏了錢還得自己把一個散架的手工制品拼起來。
影片硬說的話,每個人物的底層邏輯是站得住的,阿蕩善良、單純、一腔沖動的熱血,他的想法很簡單,船底的是一條條人命,是命就要救;阿赑是典型的弟控,他的命運和相依為命的弟弟緊緊相連,利己主義貫穿着他的行動線,包括決定救助戰俘,也是為了完成弟弟的遺願;逃兵的終生課題就是跪還是不跪,走還是不走?阿花有一種要沖破舊觀念的欲望,包括她愛上格格不入的“海盜”,砸碎觀念的牆,駕着船沖到最前面……但所有人的思想交織在一起以後就徹底攪成了一坨。在這樣的一坨面前,再靈的演員表現力也是零,他們自身沉澱後的神态戲無法抵達觀者的内心,矛盾沖突的轉折更不是淩亂突然的劇情能承接的住的!
我甯可認為從《八佰》到《東極島》,管虎除了想另辟蹊徑找新話題,更想挖掘那些掩藏在官方粉飾之下人物諷刺和悲慘的結局和被扭曲的真相。如果是這個立意,我相信導演再拿出足夠的誠意,也肯定可以沿着這條路走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