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一直在描繪一個靠自己的努力遊走于權力頂層的冷血無情的女性形象(銷冠)。直到吳秀才說出“我就是TK,TK就是我”,然後被忌憚,被當作狗一樣流放,痛哭,閃回父親離世......強調她拼命爬上這個位置的不易。
暫且不論案件究竟是人為蓄謀設計女主or隻是巧合,顯然這是一場頂層權力的争奪,吳秀才和死者都不可避免被利用。
到這裡,本以為點題了,感覺會講述一個關于女性被權力上位者打壓後的生存鬥争、道德倫理、情感障礙等的故事,期待刻畫女性在權力争奪中的困境。(再加上,頻繁三次出現了性侵性騷擾等類似案件,很難不認為編劇有意指向性别議題)
第二集,面對第二個指控教授的女學生,在男主一番話的刺激下,吳秀才幡然醒悟,出手相助。
走向變成吳秀才被男主救贖。
我震驚。
第二三集,吳秀才到法學院授課,以自己的案件為教學案例,蘇格拉底式提問法;穿插講述十年前為男主辯護,後男主洗清冤屈,銘記于心,攻讀法律;組建調查小組,親臨案發現場,抽絲剝繭......
OK,性轉版《至上之法》,也不是不可以。
第三集結尾,面對男主此前接二連三的疑問、表白、牽手接觸,吳秀才有些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男主清理玻璃碎片;吳秀才情不自禁,主動親了男主。
第二集牽手第三集接吻,畫風突變姐弟戀愛情故事。(還是有十年牽絆的命中注定的那種)
我再次震驚。
首先,吳秀才的冷面無情的處世原則當然并非合适。隻是,想突出她的脆弱敏感和人情一面,不是一定要用愛情。
《至上之法》中,金明民并沒有愛情線,和曾辯護過的女主有愛情線的是另一位男學生(盡管他們的愛情線也有些突兀)。
而當教授變成女性,就要安排她和曾經維護過的被告、年紀相差十歲的男學生有感情線。
甚至,還要安排男主反過來救贖吳秀才教授,勸她善良有良知。
更甚至,吳秀才迅速淪陷,與第一集營造的形象完全相反。
如此努力拼搏登上權力頂層的女性,面對愛情也還會喪失理智欲罷不能,編劇是想表達這個意思嗎?
其次,就算一定要有感情線,我理解。
但現在這個速度真的太快了,太快了。
吳秀才剛剛經曆人生低谷,面對殺人指控、世人質疑、上級打壓、對手步步緊逼、一次次被威脅......她可以說是如履薄冰了。在這樣的境遇下,她的改變也好、鬥争也罷,應該是以自我為驅動的,應該是完全自發的,而不是依靠誰,更不能是依靠愛情。
編劇本可以有十多集去講述這些,比如她如何戰勝自我和外界,如何在男性主導的環境中赢得權力并運用權力,如何與此同時守住道德與良知,如何建立内心的底線和标準,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吧。也擔得起《為何是吳秀才》這樣的名字。
期間也不是不能有愛情,不是不能有親密關系。事實上如果處理得當,雙向救贖也可以是錦上添花。
但絕不是現在這樣,過早地、急切地讓男主去“拯救”她。
《至上之法》中,金明民最後和學生們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們還和其他老師、打印店老闆等許多人,收獲了别樣的友誼。這些關系的建立是逐步的自然的。
到了吳秀才這裡,她什麼都還沒做,就和男主光速親吻了。三集下來,吳秀才的一系列行為轉折點,動機大部分來自于男主。
創作者對于男性擁有權力和女性擁有權力的創作思路顯然非常不同。
當然,《至上之法》也不是沒有問題。一昧強調角色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很容易就變成爽劇。盡管《至上之法》自诩為法律劇,在涉及衆多專業知識、以懸疑和律政為底色的前提下,仍無法避免邏輯不通、強行反轉、刻意營造懸念的诟病。
《吳秀才》如果聚焦于她一人,也容易成為大女主爽劇吧。
編劇顯然不想這樣做。
但,大女主爽文和年下姐弟戀文,哪個又比哪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