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身也貫徹了他自己的理念。
好像很多日本電影都控制在90分鐘的樣子,看到現在有一個感受是疲憊感要輕一點。
基本上是選擇了一個轉折點、一個高潮的常見結構——大約30分鐘的時候出現第一個轉折點,同時為高潮部分埋下伏筆,在主線進行的過程中交代下暗線在推進,在大約60分的時候爆發最大的沖突。
有一點很想吐槽的,動畫電影中的一些特點與戲曲表現有異曲同工之妙——對内心情感的外化表達,真實情況下其實大家通常不會做那些動作,但是這些誇張的表達非常生動地将豐富的内心世界表現了出來。戲曲演員也會有通過唱念做打将人物的心理活動呈現給觀衆。還有就是一些非寫實的畫面,就像《龐波》裡人物周圍環繞黑氣等等,很多動畫中都會有不少誇張、非真實的畫面,也很像戲曲中的寫意表達。
反觀國内很多所謂對戲曲的傳承大多浮于形式,一眼可見是戲,但除了看到的這些,沒什麼值得深挖的,甚至很多時候脫掉那層皮,照樣能做很好。所謂“國寶”“國粹”很多時候都像是束之高閣,任何随意的改動都是亵渎,太過害怕破壞了“寶藏”卻忽略了發展。
還有就是“政治”痕迹太明顯了,本身就岌岌可危,畢竟合适的土壤已然破壞,還在想着政治正确。

另外有一點想說的,是一種出世又入世的态度。就像影片中的導演,先跳脫出世俗之外,獲得“孤獨”,從“旁觀者”視角觀察世界,擁有豐富的内心世界,最後回歸身邊的人,找回自我。

還有一些想吐槽的,寫到一半又忘了,什麼時候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