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終于迎來了姜文的新電影《你行!你上!》。婚姻中有“七年之癢”,七年也足以讓人體細胞全部更新一遍,如同“忒修斯之船”。想起七年前的七月,當時我還在上大學,還有暑假,上映第一天的晚上我就去看了《邪不壓正》。看完義憤填膺,連夜寫下了一篇标題為《再見,姜湖!》的觀後感。當時不知天高地厚,意為“再也不見”,如今看來卻一語雙關,重逢再見。

《你行!你上!》電影名自帶感歎語氣,一股濃濃的東北味迎面襲來。電影講述了一個“雞娃”自戀老爹和“内卷”鋼琴天才皮孩子的糟心故事,字幕代替情節推進,PPT式轉場特效,工具化的角色表演,不明所以的台詞對話,持續高潮的亢奮情緒,迅猛犀利的剪接手法,使得電影變成了兩個多小時的“短視頻”,完全破壞了鋼琴的優雅和成長的溫情。強凹的東北話讓人出戲,嘈雜的鋼琴聲令人昏昏欲睡,從頭到尾充斥的“爹味”令人不适。網友戲評上回是“就着這口醋包的餃子”,這回“隻剩醋,餃子沒了”。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電影上映後的口碑評價兩極分化。不喜歡的觀衆大失所望,認為故弄玄虛,連故事都沒講好;而狂熱粉總是強調電影關于政治與曆史的隐喻,樂此不疲地挖掘其中的“彩蛋”。但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電影無法過多承載政治和曆史,我們隻能從電影的角度解讀電影,否則會丢失電影本身的生命力與意義。我已經無心也無意評論電影本身,但電影背後所暴露的名家在新時代環境下普遍失語、失手的現象卻十分值得一探究竟。

生活一成不變,所以我們總是期待從名家的眼中、嘴裡或者筆下,去獲得對時代的觀念與看法,從而代替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但可惜的是,成名作家、導演面對新時代時,依然和我們一樣無所适從、無從下手,無法準确把握。“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換句話說,在時代與曆史的長河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新人。所以有些人極力順應潮流而轉瞬即逝,有些人不顧時代發展而陷入自戀與虛無。

網絡流量,或者說關注度,與人生的本質有異曲同工之處,“每個人都有三分鐘的成名時間”,但熱度過後很快就會歸于平靜;正如個體的财富與名譽,最終都将被死亡收歸所有。所以有些明星為了保持熱度與流量,不得不經營打造一種精緻而虛假的人設,活在屏幕裡和聚光燈下,活在“楚門的世界”。失去了生活滋養和社會閱曆,其作品自然缺乏真實質感與生命力。這種違逆生長規律的行為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不能“長盛不衰”,反而加速了其死亡進程。

網絡、短視頻訊息太過膚淺與瑣碎,對于有一定文化追求的一般民衆而言,新圖書、新電影似乎成了接受新知識少有的渠道。尤其是院線電影,面向廣泛的觀衆群體,承載着過重的傳播教化作用。龐大的粉絲群體和廣泛的關注度,使得創作者肩負更大的壓力,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創作者一味地迎合而非引領觀衆,通過販賣情懷去承接流量,并沒有能力和實力拿出合格的作品,面對時代無法給出及時有效的現實回應,本質上配不上也對不住買票的觀衆。

不僅僅是電影導演、作家,更多的是網絡平台的各類博主,或者說通過獲取關注量受益的創作者們,大部分都“站着說話不腰疼”。制造所謂的“垃圾内容”,誤導讀者進入“垃圾時間”,掩蓋和埋藏創作的本質價值,加劇文藝領域的潰爛與腐敗。通過設置公衆議程、解讀社會議題制造焦慮,小題大做,借故稱病,再給出藥方與解藥,從而實現名利雙收。表面看是站在受衆的角度,實則是通過假借觀衆立場,獲取更多更持久的利益,最後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問題惡化,制造出更多的問題。

新時代下的觀衆需要創新的電影語言和風格,更需要關切生活的态度和反映時代的觀念。從文學電影角度來看,第五代導演依賴曆史經驗,無法回應新問題;第六代導演固守個人表達,拒絕大衆共鳴;先鋒派作家沉迷形式創新,脫離社會現實。在名家名導的全方位壟斷與壓制之下,青年新生力量又難以“拔尖”“冒頭”,從而使得文藝領域呈現出集體沉淪、普遍失語的衰落現象。

具體來看,張藝謀早已遠離民族曆史,專注于工匠式生産的精緻小品電影;陳凱歌的貴族精神漸漸消亡,轉入主旋律的宏大叙事;馮小剛在“災難”三部曲後掩旗息鼓,轉向個人審美與喜好;姜文從“民國三部曲”開始就偏離當下、放飛自我,日漸沉溺貧嘴逗樂的泡沫之中。同時普遍的試映點映、紮堆的流量明星和網絡病毒式營銷等通病,放大了電影現實關懷的缺乏和社會擔當的不足。典型代表是前不久上映的《醬園弄·懸案》,高舉女權主義大旗卻“砸了自己的腳”,最後造成“電影慘案”。

第六代導演中,婁烨依舊剛硬激情,為時代和人性留影;王小帥在“家園三部曲”的高起步後,第二步卻陷入了“泥潭”;賈樟柯拾取曆史的邊角料,“熬成一鍋粥”“換湯不換藥”;管虎與甯浩在商業化的探索道路上,漸漸丢失原本獨特的個人風格。作家方面,占據暢銷榜和影響力榜單的依舊是霸榜三四十年之久的先鋒派作家莫言、餘華、蘇童等,順勢融入短視頻、網絡直播的浪潮中而頻頻出圈。通過講段子、喂雞湯、答疑解惑,承受着作家“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你行!你上!》的出現絕非個例,而是當下社會普遍現象,背後暴露出文藝圈的衆生相:趕上時代風口、吃盡時代紅利的名導們不思進取、倚老賣老、販賣名聲,陷入油膩自戀;編劇作家退居二線失去話語權,網文作家成為電影界“寵兒”,網文暢銷小說搖身變為電影改編劇本,電影“爛在根上了”;影評人和各路社會名流沆瀣一氣、相互站台、盲目吹捧,電影市場被商業資本腐蝕收買,文藝創作變成融資行為,人人都急于情懷販賣和流量變現。

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年輕一代導演和作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反映和回應時代訴求的文學電影作品。隻有這樣,才能培育新的文藝品位和充滿活力的創作生态。


出自微信公衆号“易讀2025”
2025.0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