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這句華坪女高的校訓,是《山花爛漫時》最動人的注腳。這部劇沒有宏大的叙事,沒有華麗的鏡頭,卻用最樸素的情感,将張桂梅校長的“燃燈”人生,刻畫得淋漓盡緻。
劇中的張桂梅,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她會因為經費不足而四處碰壁,會因為學生的不理解而偷偷抹淚,會因為過度勞累而病倒在講台。但正是這份“不完美”,讓這個角色更加真實可感。她的倔強,是面對世俗偏見時的“不認命”;她的柔軟,是看到女孩們辍學嫁人時的“不忍心”;她的堅持,是在絕境中也要“讓大山裡的女孩有書讀”的信念。
劇中有很多細節讓人破防:她拖着病體挨家挨戶勸學,跪在地上求家長讓女兒上學;她把自己的工資和獎金都捐給學校,卻舍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她在高考前陪着學生們一起熬夜,用嘶啞的聲音喊出“孩子們,加油”。這些場景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在平淡的叙事中,傳遞出直擊人心的力量。
《山花爛漫時》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劇,更是一部關于“教育改變命運”的現實寓言。它讓我們看到,在大山深處,有這樣一群人,用知識的火種,照亮了女孩們的人生之路;它也讓我們反思,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不是為了培養多少“成功人士”,而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張桂梅校長的事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大山裡的黑暗,也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山花爛漫時》用影像的方式,将這份光與熱傳遞給更多人,讓我們相信,隻要心中有信念,腳下有力量,就沒有跨不過的山,沒有走不通的路。
這部劇值得每一個人去看,它會讓你懂得,有一種偉大,叫做“平凡中的堅守”;有一種力量,叫做“教育的希望”。
用教育的星火,點燃大山裡的希望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