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在日本獨立電影這一課題裡面已經潛水一段時間了,今年才開始入坑矢崎仁司,他的電影與其他獨立導演大有不同,矢崎仁司非常細膩也非常自我,擅長去捕捉細小的事物,又會在安靜中讓觀衆感受一整個龐大的空間。歪個樓甚至可以說他是柏林學派夏娜萊克的背面。
小到少女白中的一抹紅,大到整個昏黃的城市空間。
矢崎仁司一直是安靜着的,從《午後微風》到《記憶的靜物》,他的安靜已經跨越了時間和空間。
簡單回憶一下,我印象中日本獨立導演中沒有哪個像矢崎仁司那樣一直是安靜的。我最先想到的是冢本晉也,最初的《鐵男》是吵鬧的,到了後來駛向《六月之蛇》才漸漸安靜下來。
随後想到的是石井嶽龍,最初接觸他的電影是《夢幻銀河》,一部非常自我的安靜的"詩"電影,後來看了《八萬伏特霹靂神龍》才發現他是那麼的"吵"!
安靜的矢崎仁司其實也是壞的,蔫壞蔫壞的,日本獨立電影繞不開一個"壞"字。我認為作者的獨立意識中最重要的一點應該就是趣味,這些趣味多半會涉及到性、叛逆、暴力甚至是亂倫。不妨回溯一下早一點的獨立電影,我們會想到大島渚的《感官王國》,這其中就占據了以上大多元素
我還要提一些可能不完全夠得上"獨立"的導演,但是我覺得他們是擁有獨立意識的,像三池崇史、園子溫,我重點說一下了解比較多的三池,他的趣味超乎常人,像《切膚之愛》《殺手阿一》《極道恐怖大劇場牛頭》《拜訪者q》(我又開始報菜名了)這些電影中都充滿了邪惡但又有些幽默的"發癫"趣味
圓畫完了,再繞回圓心繼續說矢崎仁司。矢崎仁司的"壞"在《三月的獅子》裡體現的最深刻,他挖掘那些不起眼的倫理關系崩塌的過程,正如挖掘那最不被人在意的三月,一場不道德的"壞"夢,可為什麼又充滿了欲望,又是那麼"美"。
當我作為一個鑽研影片的人也(差點)變"壞"了時,那這就是這部"壞"電影的成功。
似乎日本獨立電影是一個被邊緣化的課題,矢崎仁司更是被邊緣化的作者。文青"壞"夢以及cult趣味在獨立電影中必不可少,但這些也具有一定的不正确性,作為觀衆/研究者需要将其當作一個載體來看待,探究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然而這些東西其實也是屬于亞文化的一部分,并不屬于主流文化,可能也隻有我這類人才會喜歡或是潛心研究。Anyway,說了一堆廢話,大家看一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