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在開頭聲明,這是一篇充滿偏見的影評,所有觀點均代表我自己個人的看法,小心髒接受不了趕緊滾。
《出走的決心》是一部很有讨論度的華語電影,在很多時候都刷到過關于它的貼文。一部平庸的爛片是沒有資格被拿出來讨論的,而大家都在談論的也不一定是好片。在一個冬日的午後,我懷着好奇的心态打開了《出走》,看到影片第一幕,我在心裡已經推演完這部影片的所有情節,雖然在此之前我從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任何影評,但在看到主角呐喊的那一刻,我就已經知道了導演的意圖。在我看來,這就是好像是高中生寫的一篇命題作文,用筆越賣力,得分越高,就越是平庸,越是無聊。
因為我本人是一個研究語言的人,在工作中也經常和語言打交道,所以在我看來,一部電影不僅應該在視聽語言上下功夫,人物使用的語言也應該用心打磨。在内容上,這是人物的台詞,究竟符不符合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人物性格,在語音語調上,要符合人物的心情和情節的走勢,在語種上,要服務于故事的表現力和故事背景。很可惜這部電影在語言的使用上漏洞百出,無不展現出編劇和導演的幼稚和無能。電影給人的觀感就像是一個做題家導演在高考考場上洋洋自得掏出自己的金句儲備,準備在考卷上大幹一場,意淫自己的作品會收到閱卷人青睐,結果是她也真的做到了,作文成績不錯,985水平,可出書呢,隻能歸于高中教輔。
人物的台詞非常書面化,演員的表演水準也在及格線附近徘徊,讓人覺得十分出戲。開頭姜武在飯桌上指責主角“你明不明事理”,這不是一個口語化表達,不可能出于一個底層中年油膩男的嘴裡,更具災難性的是,這句話重複了三遍,你真不覺得突兀嗎?姜武之前演那麼多硬漢,結果之後的所有表演都逃不出之前角色的影子,也是可悲。
第二個例子是在年少的主角和父親因為退學無法參加高考吵架的那段,主角和她的母親、父親使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開頭主角用河南話對母親說話,母親用普通話回答,然後和父親吵架,主角先用普通話,然後莫名其妙在中途改為了河南方言。這種轉變的用意何在,體現我們的演員能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來回切換,還是說除主角以外的人都是人機?拜托,這真的很讓人出戲好不好。還有,主角的媽,你是剛從雲邊的小賣部回來的嗎?衣服都不換的。
然後再吹毛求疵一點,電影的轉場也格外顯得像三流橫店量産電視劇。每一次年代的轉變都要用大大的字幕标注時間,而明明有溝口健二和是枝裕和珠玉在前,你為什麼偏要這麼土呢?可能導演也知道,這部電影的受衆審美是什麼水平。再回到我剛才說的,這部電影就像一篇模範高考作文,十分符合考綱标準,精準踩中了各個采分點,也很正确,可這樣的東西,有新意嗎?有價值嗎,是藝術嗎?我很高興有國産電影能聚焦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如果華語電影要和世界看齊,就不能和某三本傳媒學院的優秀畢業設計一樣,無聊透頂,幹癟乏味,我相信中國不缺有想法的電影人,我為你們加油。
最後再說說我的母親。這部電影再度讓我回想起她沒病之前的樣子,也是和主角一樣的生活。母親也曾向我抱怨父親各種不是,可她從未想過離開這個家庭。母親文化水平不高,隻有小學學曆,小時候也不愛學習,經常逃課,中考都沒參加,更不用說和主角一樣,滿懷信心暢想高考之後雄飛的日子。這三十多年來,父親一直在外打工補貼家用,母親在家照顧我們幾個子女,是一個傳統的底層中國家庭。而我之所以用如此的偏見評價這部電影,就在于我自己就是這類故事的一員,我沒辦法和一群做作的演員和一個做題家導演共情,就像一個網絡熱梗說的那樣,我真的有一頭牛。現實中中國哪有那麼多北京人?母親哪有那麼獨立,子女也哪有那麼體貼?所有的苦痛其實都壓在了母親身上,而她偶爾的抱怨也未曾落入我們耳裡,就像她說的那樣,如果我有那種不顧一切的性格,當初就不會選擇結婚。既然稀裡糊塗結了婚,那就用一輩子擔起做媽的責任。
媽,你做到了,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