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本片的結尾會和《特工》類似,兩個外交官以後會再見面,然而事實是機場分别後可能就是永别了,看來導演是有意要表現意識形态的沖突。

影片裡的意識形态沖突在我看來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開頭到索馬裡内戰爆發。這個階段影片的調性相對明快輕松,也不乏一些幽默情節。其中最能體現意識形态沖突的就是南北雙方外交官的兩次碰面,雙方因為南韓加入聯合國的問題互相使絆子,第一次碰面時許峻豪飾演的金胖子一方外交官林大使都沒有正眼看一眼金允中飾演的南韓韓大使,說明這一次金胖子一方占了上風。第二次碰面時林大使和韓大使才有了一次正式的談話,能夠進行這次談話的一個潛在原因是韓大使這邊掌握了(或者說按影片原意捏造了)金家給叛軍提供武器的消息,這個消息明顯對金家一系列行動造成了影響,所以林大使才願意和韓大使對話,雖然話語權還是掌握在林大使手上,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索馬裡内戰即将爆發。

第二階段的意識形态沖突從北韓大使館被零元購後林大使衆人逃到南韓大使館避難開始,一直到雙方正式合作結束,從電影時間看其實就是那一晚上在南韓大使館的時間。這個階段的沖突主要體現在雙方最能打的兩個情報人員身上,兩個情報員開始就互相不對眼,處處提防着對方,這裡的動作諜戰色彩很濃,讓我瞬間跳戲回《柏林》hh。北韓的情報人員發現南韓情報人員準備僞造自己一方的轉向投誠書,然後兩人開始争執打鬥,這裡心疼北韓情報人員一秒,因為影片裡他已經第二次被打了。這場打戲裡面北韓情報人員明顯不敵南韓情報人員,這裡應該也是在暗示現在是南邊占據了優勢與話語權,北邊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我個人認為這兩個能打的情報人員是對應兩種意識形态最激烈極端的沖突鬥争形式————暴力。觀念的不同無法解決時最後隻能訴諸于暴力,按照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争的曆史。”這一階段裡除了情報人員這個沖突激烈的表現外,還有一個更溫和的表現就是韓大使和林大使的單獨談話,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韓大使左手點煙的那一段關于左翼的冷笑話或者說梗(左手點煙就被認為是左翼)。

這裡還值得一提的是孔書記和大使館的家屬們在救了反派軍黑人小夥後的一個片段對話。大緻意思是黑人小夥綁着反叛軍的标志,大夥救了他後不是很能确定其身份,然後孔書記就吐槽了一句“咱們國家都把無辜大學生說成赤色份子呢,更别說這種混亂的國家”。因為意識形态的沖突,加之軍人專政傳統,北韓當時隻要一有社會重大事件(釜馬、光州、釜林事件等等)都可以說成是别有用心的赤色份子在背後煽動(貝利亞“月球勢力,這個我熟”)。如果有看過《辯護人》的朋友應該更能明白,反正就是扣帽子。影片裡也是通過這樣對話的一個細節來體現當時意識形态的沖突強烈。

第三個階段就比較簡單了,就是雙方大使去埃及和意大利大使館求助以及末尾的分别,大使館求助時林大使算是徹底妥協了用南韓方法逃出去,甚至還主動聯系了南韓假裝投誠(這裡結尾另一個南韓外交官心心念念着“叛逃者”也能看出)這時候顧不得什麼意識形态沖突,存活就行。重點是說一下結尾,開頭我就說過以為結尾會有一個近似于《特工》的結尾來表現下雙方友誼,南北一家親啥的。但是導演并沒有這麼做,而是讓雙方在機場就此别過,甚至還有幾個主要人物的心裡活動,上車前究竟要不要再看一眼,要不要再打個招呼。最後雙方還是沒有做出什麼出格行為,而是滿懷惆怅的坐進各自的車裡,從左右兩方漸行漸遠……最後車子離開時導演用了一個遠景表現兩波人分道揚镳,這次分别可能便是永久了。分别不僅僅是影片裡兩個大使館的分别,更是一個民族的分别,是國家的分别,是意識形态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