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劇裡,盧多薇卡一直顯得俗不可耐,奮力鑽營,想讓自己的女兒高嫁,甚至嫁給皇帝。很快這種庸俗的努力就被突然降臨的浪漫愛情嘲諷了。但是,看到後面就會發現,這段愛情開始時看似美好,事實上卻千瘡百孔,令人痛苦不堪。于是我也開始重新反思盧多薇卡的形象。

巴伐利亞王室的九個姐妹,每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心酸史。她們很清楚,作為可婚年齡的公主,她們都是政治的工具,隻能接受強加給她們的男人。為了不使年輕的女孩思想混亂,巴伐利亞王室嚴格禁止女孩們閱讀愛情故事。甚至連德意志經典文學都因此而遭到摒棄。
盧多薇卡年輕時美貌出衆。有人說,她比她的每一個女兒,包括伊麗莎白在内,都更漂亮。她曾和後來的葡萄牙國王米格爾·封·布拉岡紮王子有過一段浪漫史,由于政治原因不能結合。最後經過家族的捏合嫁給了遠房表兄馬克斯。馬克斯曾明确表示,他并不愛盧多薇卡,隻是出于對性情暴躁的祖父的懼怕,才同意了這門婚事。馬克斯所愛的是一個市民階層的女人,但由于等級差别而不能成婚。
因而,這門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不幸的。盧多薇卡後來對她的孩子們講述說,她在新婚一周年時,從早到晚以淚洗面。後來,她逐漸學會了容忍丈夫的不安分和各種桃色事件,和衆多孩子們一起度過一生。她守寡以後,曾告訴她的孫輩,說金婚之後馬克斯對她好了起來。但這時她已度過了50年的痛苦歲月。小伊麗莎白在成長過程中,時刻感受到母親婚姻不幸的哀怨,盧多薇卡反複說的一句苦言:“人一旦結婚,孤獨也就跟蹤而至。”

《茜茜公主:一位不情願的皇後》展現出了盧多薇卡的另一面。盧多薇卡年輕時也是個風流美人,可惜是巴伐利亞國王不受重視的女兒,隻能嫁給不入流的巴伐利亞公爵馬克斯。婚後丈夫廣遊世界,不理家事,八個子女的一應生活起居都是她負責。在這種負擔下,人不變得“俗不可耐”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不考慮責任,馬克斯作為父親的情感支持作用也十分可疑:

公爵馬克斯并不是一個放棄享樂的人,對待家庭生活他并不十分在意。在每日的時間安排上,隻有一點他是十分嚴格的:中午從不許任何人打攪,包括他的妻子和八個婚生子女。這時,他總是在新宮的一間廳堂裡和他十分鐘愛的兩個婚外女兒共進午餐。

雖然音樂劇中馬克斯的人設已經美化過了,但隻要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劇中他展現出的“自由”也有其不負責任的一面。在那個時代,女兒的婚姻是人生大事,他卻完全不管,直接跑路,全丢給盧多薇卡,盧多薇卡還得跟索菲解釋,馬克斯不來,我很抱歉啦,所以我把茜茜帶來啦,不是我家敷衍你,實在是馬克斯人太古怪啦……盧多薇卡對索菲谄媚不堪,是虛榮,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掙個好前途。

而且,看了幾遍音樂劇的錄像後,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即使茜茜向往的是父親的自由,但她爬上秋千不慎摔下之後,照料她的仍然是母親盧多薇卡。

“Ist schon gut, Sisi. Du legst dich jetzt erst mal ins Bett. Leonard, schicken Sie nach dem Doktor!(好了,茜茜?你現在要先休息,乖乖呆在床上。萊昂哈德,去請大夫!)”

這樣分析之後,音樂劇裡Wie Du一曲就有點奇怪了:茜茜作為子女,不可能不觀察到母親的哀怨和父親的缺陷。如果我是她的話,比起夢想和父親一樣自由,我更想專心找一個比老爹強百倍的丈夫。但問題來了,我又不是她。也許,她當時還太天真年輕。也許,即使她意識到這些事情,也仍然會唱起Wie Du。

“Ich wollte mal so sein wie du. ”(我曾多麼想能像你那樣。)“Nun ist es zu spät... Jetzt bin ich aus Stein. Nie werde ich so sein wie du!(隻是一切都太遲了……我現在已是鐵石心腸。再也不能和你一樣!)”

為何不能再“和你一樣”呢?對此我的猜測如下:

茜茜和父親的人生目标應該是類似的,但由于境遇的不同,馬克斯沒有花太大的代價,就得到了他想要的絕大多數東西(遊曆四方、博覽群書、高談闊論、騎馬、看馬戲、彈琴、寫詩、搞自由主義),也沒有導緻太多後果(由于他不是王室代表人物,以及盧多薇卡的付出,當馬克斯的子女比當茜茜的子女好太多了);而伊麗莎白本以為這一切是天經地義的,卻在婚姻中完全失掉了這些東西。為了重新得到這些,她叛離了太多,厭棄了太多,以至于,真的到手的時候,自己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自己了。

不幸的是,她的确生在了一個不适合自己的環境,一個不适合自己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