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改編自藤本樹同名漫畫,彼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靠《炎拳》和《電鋸人》連載漫畫名聲大噪的鬼才漫畫家的又一力作居然一改風格,做起了青春短篇,并且在小篇幅裡積攢了大量的情緒。
上海電影節上《蓦然回首》以絕對新片,藤本樹原著等一衆光環加持下,成為了本屆電影節最熱門的展映影片之一,最終它也沒有讓慕名而來的影迷和漫迷們失望,因為它做到了絕對地終于原著并且相當細膩。
感謝上海電影節加場讓我第一時間看到了這部佳作
《蓦然回首》英文名為Look Back,Back既可以譯為“過去的”也可以譯為“背部”,不僅是作品當中最重要的元素,其實也暗含了故事兩位主人公各自的視角。藤野來說是Look Back的故事是一個她失去重要之人之後的懊悔與回顧,是一個“回頭看”的故事。而對于京本來說Look Back則是一個“看背影”的故事,看藤野背影的故事。
漫畫家工作時以面示畫,以背示人,《蓦然回首》便是抓住了這個特性并以此作為核心線索展開叙事。在這部作品中大量出現藤野作畫時的背影,這些背影對于藤野來說是自己努力和前進的标志,而對于京本來說,藤野的背影是自己的夢想的标志,是自己想要追趕的目标。她們二人之間的位置暗自有了前後位置,無論是京本初見藤野時鼓起勇氣追上去,讓她把簽名簽在自己背後,還是藤野在大雪地拉着京本去看漫畫,又或者是藤野牽着她的手和她一起逛街過馬路,藤野留給她的總是一個背影,她為之奮鬥的背影,夢想的背影。
夢想之于一個孩童來說是多麼虛無缥缈的命題,兒時老師和家長們經常問我們自己将來長大後打算做什麼,但對于成年人來說都顯得有些宏大的命題,小孩子又怎麼可能明确自己?想必我們大多數人兒時都以為那時自己随口提及的職業是自己有夢的體現吧,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愛好與夢想之間很多時候差的就是一個鼓勵。
藤野對于畫漫畫這件事就是如此,起初她畫漫畫是因為這是她出頭的工具,同學和老師會因此稱贊她,逐漸成為她的愛好與習慣。但當京本出現後,她的作畫被碾壓,她的努力也并非為了夢想,而是因為想要奪回自己的風頭。真正讓她把愛好化為夢想的是京本的崇拜,是一聲聲的“藤野老師”,有了由衷的支持者,她才開始停止小打小鬧,向漫畫作品前進,向漫畫家前進。
奔放的藤野似一顆野蠻生長的野草,她有着無數有趣的靈感以及沒有專門學習過繪畫的野路子畫功。内斂心細的京本則更像是一朵溫室中盛開的鮮花,她的畫功細膩但常年閉門在家的她沒有創作故事的能力。她們合二為一所擁有的正是一個優秀漫畫家必備的素質,而藤野與京本兩人的名字自然也就是藤本的拆分,所以這部作品自然而然帶有藤野樹自我回顧的性質,是藤野樹本人的一次Look Back
藤野樹本人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影迷,他在自己的作品也多次出現過對于影視作品的緻敬和梗。
在《蓦然回首》的原著漫畫當中,他作畫的分鏡就非常有鏡頭語言和剪輯思維。因此有着本就十分優秀的原作作為打底,影視化隻需要按照藤本樹的原作進行還原即可。
押山清高導演也确實是這樣做的,電影版的《蓦然回首》幾乎是完全複刻了原版的漫畫,沒有任何新增的故事事件,分鏡也大部分照搬了漫畫。這使得原作漫畫中簡單的故事和細膩的情感得以保留,并沒有因為影視化改編而變得臃腫,将原作當中的漫畫作品也同樣進行了簡短的動畫還原(藤野的四格漫畫),使得趣味性更進一步。
《蓦然回首》的原作是标準的短篇漫畫,篇幅非常合理,可到了影視化的改編,58分鐘的片長還真不多見。但好在押山清高沒有對原作的故事情節作出任何的增減,因為本片的核心驅動實際上來源于情感而非事件,在原作本就飽滿的情緒之上增添故事情節可能會消耗原有的情緒,删減又會使得情緒沒法到達應有的峰值。
原作漫畫當中的情緒在影視化的改編以及配樂的加持下更近了一步,情緒峰值更高,更加令人動容。可以說《蓦然回首》的電影改編保留了原作最精華的部分,同時情感更加豐富了,無論是路人還是原作的粉絲都能從中收獲感動。
影片的最後,蓦然回首的藤野不見了身後的京本,隻剩下牆上挂着的她曾第一次見面給京本簽名的衣服,那一衣服好似京本的背影,使她想起了自己曾經向京本說過自己畫漫畫時并不會感到快樂。
“那麼,藤野,為什麼還要畫呢?”
因為有一個能在背後一直默默支持你的人是多麼幸運,多麼令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