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啊沒想到。
《搏擊俱樂部》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火了。
或者說又火了。
騰訊視頻上線了這部1999年上映的高分經典,許多中國觀衆終于可以通過正規途徑看到了。
不過有影迷卻發現,騰訊把人家的結局給改了。
本來可以列入影史經典行列的結局,不僅被直接删掉,而且還多了幾行字幕。
直接被改掉了。
本來震撼而浪漫,又能給到觀衆想象空間的結局,變成了主角被抓,因精神病被送進精神病院,十幾年後康複出院……
國内影迷對此發起了聲讨,在豆瓣《搏擊俱樂部》頁面的讨論區已經有網友開啟了吐槽模式。
不知為何連外媒也開始關注此事。
“Vice”、“綜藝”等媒體都報道了《搏擊俱樂部》在中國遭到結局修改。
據說這是負責引進,買下了版權的公司對影片做出了修改,在得到審批之後,才直接賣給了騰訊。
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那麼騰訊視頻真是無辜當了背鍋俠了。
經由權威媒體報道之後,就連小說的原著作者也知道了此事,并在社交媒體發表了“感慨”。
《搏擊俱樂部》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199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本來這本小說平平無奇,但被大衛·芬奇用電影的方式把故事拍出來之後,這個IP一下子就火了。
畢竟故事最核心的反轉,在小說裡要看到後面才被震撼,在電影卻可以恰到好處。
恰克·帕拉尼克才因此從一個打工人,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全職作家。
所以他對電影的改編應當是較為滿意的,對于影片被篡改,也是十分有意見。
在拍《搏擊俱樂部》的時候,大衛·芬奇已經憑借《七宗罪》揚名立萬,所以他有着足夠的掌控權。
然而這部如今看來的經典,都市男人的聖經,當時卻是大衛·芬奇的滑鐵盧。
是的,和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天國王朝》一樣,這也是一部依靠着光碟翻身的經典。
反正是連布拉德·皮特這個當紅小生都救不了的票房,最後片方福斯依靠DVD的銷量獲得了不菲的回報。
而大衛·芬奇3年之後依靠小成本的《戰栗空間》實現票房盈利,重新赢回了制片廠對他的信心。
《搏擊俱樂部》在經過DVD的傳播之後,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響。
就猶如片中泰勒創立的搏擊俱樂部在社會上病毒式蔓延那樣,越來越多的觀衆被這個故事所震撼,所感染,所改變。
甚至還有人效仿電影那樣,真的搞了搏擊俱樂部的活動。
就是找願意的人,狠狠地打一架,但打完之後要當什麼事都沒發生,哪怕被打到要進醫院也不能有怨言,因為第二天還要繼續乖乖去上班。
國外還有人搞了約架APP,令到搏擊俱樂部跟上了時代的發展……
不明所以的人隻感覺隻是被電影洗腦了吧,無端端幹嘛要找人打架,非要弄疼自己?
但活在這個沒有錢就萬萬不能的時代,誰又能保證自己不被洗腦呢。
各種廣告誘惑着你買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讓你覺得好像沒有這樣東西,就好像缺了一塊肉,這何嘗不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洗腦。
何況學着《搏擊俱樂部》找人打架,并不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模仿,并不是像模仿超級英雄那樣的cosplay。
故事提供的隻是一種宣洩的方式。
你不一定非要去打架,去瘋狂奔跑,去打砸自己家裡的家具,或者在讨厭的上司面前狠揍自己一頓。
道理和打遊戲看電影聽音樂,在終于不用工作的時候放松身心是差不多的,隻不過方式更為極端一些,而且不需要任何的消費。
更加能夠和最純粹的自我相接觸。
真的有太多太多人,活得太不自在了。
上學的時候要顧慮考試成績;
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面臨就業壓力;
等适應了工作節奏,爸媽和三姑六婆就來催婚了;
結婚生娃了,上有老下有小,難怪男人們都甯願在車上多抽一根煙,再多聽一首歌,也不願意早點回家了。
和平時代,當經濟越來越好的時候,人類的自我卻是越來越難以尋找。
世界像操控木偶一樣操控着你,你有你想要做的事,但現實卻總會成為阻礙。
于是有人就甯願活在《楚門的世界》、《黑客帝國》的虛拟世界裡,也不願在現實,和現實對抗。
因為那真的是太累人了。
所以為什麼“元宇宙”的概念一出,就這麼火呢?
那是逃避現實的一個途徑,隻是打不過就逃,顯得有些窩囊罷了。
無奈的情緒之中,都總是帶有憤怒。
《搏擊俱樂部》則是帶着觀衆,通過泰勒這個角色,一起憤怒地去對抗現實。
主角傑克在泰勒的引領下,逐漸脫胎換骨,擺脫了失眠症的困擾,他不再是一個打工仔,他是一個擁有強烈自我意識,不再被世界所操控的強者。
大衛·芬奇在視覺上加入了男性荷爾蒙的覺醒,這使得影片多了一層解讀。
傑克重新煥發男性魅力,是奪回自我意識的一種外在體現。
傳統來講,男性就應該要有點男性氣概;
而人也應該擁有自我,為自己而活。
傑克一開始相比泰勒要柔弱,可以看作是他失去自我,而随着愛德華·諾頓越來越猛的表演,他越發具有男性魅力,也越能夠按照自我行事。
最終,和泰勒達成了“和解”。
誠然,騰訊上線的内地網播版結局,毋庸置疑,對原本的故事是一種傷害。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搏擊俱樂部》最核心的内容是保留住的。
那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消費主義的反抗。
你要買什麼是你的基本需求決定,而不是廣告強加在人類身上的定義決定。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勇氣去對抗現實,所以我們都需要一個泰勒,去幫助我們更大膽無畏地去找回自我;
堅持自我;
實現自我。
我們要反抗的不是社會,不是法律和秩序,而是外界對我們自我的惡意操控。
一些秩序,還是要遵循的。
外國人不了解中國,這隻能由時間去給他們解答為什麼,我們沒必要解釋什麼。
但《搏擊俱樂部》能夠上線,在保留原片90%以上的基礎上,在如此大環境下已經算得上是幸事。
但如果平台方能夠注明有删減改動,能讓普通觀衆理解這并非就是作品原來的樣子,那就更好了。
反正電影的重點不是傑克最後是否進精神病院,而是他找回了自我,不再需要擔心工作,關心家裡的宜家家具。
确實你不能奢求所有人都有耐心去看懂《搏擊俱樂部》。
但隻要有這樣能引領人們去與現實搏鬥的力量存在,而不是像資本慫恿你進元宇宙逃避現實,那一切還不算是太過糟糕。
對了,扮演鮑勃的演員米特·洛夫前陣子不幸離世,享年74歲。
在此默哀1分鐘。
其實影迷不必因為看懂原版電影,而對播出删改版的平台,還有覺得這是無聊爛片的觀衆嗤之以鼻。
幸運的不是我們看過《搏擊俱樂部》。
幸運的是我們能夠找到自我,不被任何的主義所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