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總結歸納一下它的亮點吧,主要有三。
一、講“主創如何拍電影”的電影,真實鮮活,雖然很多反諷,但不浮誇,不搞噱頭,唯有感同身受。
二、三個篇章,講兩個女性視角的故事,沒有男性對女性的刻闆印象,也沒有對女性議題的迎合,隻是在書寫生活本身。
三、每個角色都在努力地“沖破困境”,但結局都是無果的,隻留下層層生活的漣漪。
其實,我很不喜歡導演的上一部長片《野馬分鬃》,之前在豆瓣給它打了兩顆星,所幸,這部《永安鎮故事集》與它天差地别。
沒想到,拍出《野馬分鬃》這樣一部“男性視角、高高在上”的電影後,魏書鈞導演還能獻出一部有女性視角的電影。
更沒想到,導演會在《永安鎮故事集》裡自嘲自己在《野馬分鬃》裡的“直男癌”,直面觀衆的批評。
我本以為導演是個自我意識過剩的人,沒想到他能接受批評,迅速在下一部片改進提高,這真的非常難得。
以下詳談。
我很喜歡第一篇章裡的女主,雖然她是個在小鎮每天忙着哄孩子、給孩子喂奶的的母親,但是仍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她想拍電影,并永遠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連羽絨服髒了一角也會迅速洗幹淨。
她雖然也會顧慮“做好看的美甲(在我們這個小鎮)會不會太惹眼了”,但最終還是會以自己的喜好為重。她活得像個有理想的“人”,而不是“母親”或者“老闆娘”。
故事裡也有展現女主生孩子後,身體變化帶來的傷痛,以及婆家和丈夫的忽視,這些表達在現在的影視中已經不鮮見,就不過多贅述了,我永遠支持這樣的現實表達。
第二篇章,是講述一個從小鎮出來的女明星,回鎮拍戲的故事。
回鎮後,她遇到了兩個男竹馬,我本以為後面會有俗套的愛情戲份,沒想到完全反套路。
一個男人給她送水果,隻是為了讓她給自己的公司撐門面打廣告;另一個男人已經成家,還請她到自己家做客。這是個樸實真誠的男人,但最終還是因為自尊心與她大吵一架。
這個故事裡面,
酒局上傲慢自大的爹味老闆、
在酒店打工多年的“閏土”型閨蜜、
讓兒子在客人面前表演才藝的母親,
都讓我覺得很真實。
女主想從小鎮逃離的原因也讓人有共鳴:她不想變成圓滑勢利/機械木讷的人,想活出另一種生活。
她以為自己再回到小鎮時,會是與二三好友相憶往事,沒想到對方不是奉承,就是疏遠,或是觀念不和。
小鎮的人情味很濃,但這種托關系的人情,對慣于獨立的人來說,是無法适應的。
她發現自己已經融入不進這個鎮子了,就像刻意借來的衣服沒辦法變成自己的,就像鄉親們熱情的笑臉中有一人皺眉,就像畫在窗戶上那隻“看世界”的眼睛卻流下了幾滴淚。
劇組的編劇問女演員,你覺得劇本中的女主,想要逃離小鎮,是為了錢,還是因為所謂的“女性意識覺醒”。女演員沒有正面回答,但女演員本身的選擇,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都不是,隻是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三篇章,講的是來永安鎮拍電影的劇組,在開機之前經曆的重重困難。
它巧妙地和第一篇章裡擁有“明星夢”的老闆娘、第二篇章裡的女演員串聯在了一起。并延續了第二篇章裡“劇本遲遲未定稿”的困境,讓導演和編劇對劇本内容發生争論,其中,涉及了創作中糟心的“真人真事”,讓人太有共鳴!
比如,編劇對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導演卻覺得這樣會使人物的“主動性”不夠,兩個人辯論無果,最終導演提議,把這個part直接砍掉就能終止分歧了。
比如,導演和編劇瘋狂吵架時,他停下來說了一句:“這估計是我們最接近電影的時刻……”
比如,導演會對制片人點頭哈腰,制片人為了招商決定加塞流量明星,編劇說,這人物我沒法加,加一個人就寫一個角色,我寫的是《永安鎮》,不是《水浒傳》。
比如,影評人會因為3000塊就昧着良心打五星好評,也會對片子過度解讀,說它契合了時代價值,緻敬了影史的某大家,但導演說,其實我沒想那麼多。
比如,影評人評價該片充分體現了女性意識,小鎮出走的女人象征着女性覺醒,編劇卻說,其實我沒想那麼多,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首先ta得是個人。
我覺得第三篇章是最有靈氣的,場内觀衆笑聲不斷,因為太真實了,太有共鳴了。
“我寫小說的時候還不這樣(玩命抽煙),但做編劇以後就這樣了。”
“編劇:改了這麼多版,還不如第一版呢,你說是不是!——制片人:其實,我忘了第一版和現在的區别了……”
場内都在鼓掌。
我最佩服的一點是,魏書鈞明明就是想寫女性向故事,但又在第三幕去反諷那些“蹭熱度、趕潮流”的女性題材創作者。
我敢說,他創作之初肯定想過——要去寫女性的生存困境,否則不會去寫兩個女主人公。
但他又在呼籲大家,不要把“女性題材”變成一種命題,一種政治正确,不要“為了突出主題”去寫故事,真正的好故事,是先有戲,後有主題的。
他顯然已經預見了觀衆對前兩幕的評價,所以在第三幕就先見之明地表達了他的初衷。
很多女性主義題材的導演,能感受到她們有着不屈的、熱忱的心,她們想讓觀衆看到女性困境,改變世界女性生存狀況。
但我覺得魏書鈞沒想那麼多,首先是兩個女孩的故事讓他有共鳴,他就想要展現出來給觀衆看。畢竟受性别所限,他不會想得多麼複雜長遠,但在男性主導的電影圈,已經很難得了。我也仍然希望有更多的男性導演,去關注到女性議題,不要總是寫“男人至死是少年,傷到他們的永遠是拜金女……”
最後,我很喜歡“戲中戲”的主題——“在永安鎮什麼都不會發生”。
電影的結局也非常契合這一主題——老闆娘沒成為女明星走出小鎮,女演員沒能融入小鎮,沒能拒絕成老總,還是被迫迎來一副蠟像。
想出去的出不去,想回來的回不來。
導演和編劇的争吵沒有結果,沒有是非對錯,沒有定稿劇本。一切都沒有結果,似乎什麼都沒發生,但是又留下了圈圈漣漪——過程是最可貴的,每一個人都在生活中各司其職,在落空與失望中掙紮成長。
最接近電影的時刻,不是争吵和動作戲,而是日常的生活。這大概也是《永安鎮故事集》的主題。
故事内容聊完了,想說說技術層面,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
首先是笑點的設置,第三篇章的笑點太密集了,整個場子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然而大家不是因為好笑才笑,而是覺得,這幽默的反諷,太辛辣,太真實了。
除了台詞本身,它的編排也非常妙,每句台詞的環環相扣,看似不經意的小點,最後都能call back回來。
比如,“最接近電影的時刻”出現了2次
導演說:你是偷懶吧,這劇本裡出現了30多次“沉默”,但是沒情緒啊,演員怎麼演。
編劇不說話。
導演:不過,你現在這沉默就特好,有情緒。
其次,是鏡頭。
除了流淚眼睛外,我最喜歡的鏡頭,是導演給女演員說,透過小鎮的石牆往外看,就像4:3的電影畫面一樣。那裡真美,真浪漫啊。
還有一些很動人的鏡頭,比如老闆娘戴着墨鏡起舞,導演在昏黃燈光下抱住編劇,感覺都很“王家衛”????。
最後說說配樂。
前兩個篇章大多數時候都是沒有配樂的,我印象中,是陳晨見到陳宏,相談甚歡後,才起了緩緩流淌的吉他曲。這裡的吉他太妙了,沒有一句台詞,隻有沁人心脾的音樂,暗示二人心情。
後面的音樂,多是故事自帶,比如說唱,古典音樂,遊船飲茶時的民樂。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結局《阿根廷别為我哭泣》這首交響樂,雖然放在這是紀念馬拉多納的隕落,但其實,這首歌是為了紀念阿根廷第一夫人而寫的,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艾薇塔,所以它也巧妙地呼應了“女性故事”。
最重要的是,這首交響樂,讓影片多了一種不真實感和戲谑感。它舒緩又憂傷,配上畫面“每個人有條不紊地生活着”,契合了“什麼都不會發生,隻有生活的漣漪”的主題。
個人解讀之彩蛋篇:
一、和辛爽的聯動
奇妙的是,裡面好幾個橋段,都讓我想起《漫長的季節》。
首先,陳宏的老婆就是《漫長》的黃麗茹,她用一口東北話說着“跟誰倆呢”,瞬間讓我想到彪子。
片中導演提議,讓一個角色變成聾啞人,我也瞬間想到傅衛軍。
這兩處大家都笑得很開心,估計不是我一個人這麼聯想。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演老闆娘的黃米依,是《隐秘的角落》裡秦昊的妻子。而陳宏老婆,又是《漫長的季節》裡秦昊的妻子。感覺魏書鈞和辛爽真是有緣分,而且倆人還都和“音樂”沾邊。
想到之前魏書鈞說,《河邊的錯誤》想表達的“命運感”,和《漫長的季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讓我更加期待《河邊的錯誤》了。(這種《xx的xx》格式,是懸疑片的必備嗎)
二、魏書鈞的私貨
1.牆上挂着《野馬分鬃》海報。導演自嘲自己的上一部片(《野馬分鬃》)被觀衆批“直男癌”,編劇說,所以你就是想寫一個女性向故事證明自己,導演說,不,我要站在觀衆的背面。
2.說唱圈和滾圈的battle。魏書鈞作為一個音樂學院出身的說唱愛好者,和熱愛搖滾的編劇進行了battle。
編劇說,rap就好像是,一個人在唱自己有多牛逼,他理解不了。導演說,搖滾的慢搖太迷了,他受不了。最後還用《六月船歌》找補,說自己也是聽古典音樂的,不要對愛說唱人士懷有刻闆印象。(感覺好真實,兩圈都混過的人狠狠懂了)
看完這部片後,我真的覺得,魏書鈞前途不可限量。因為,這比他的上一部長片進步太多,成熟太多了。這種飛速的進步是可怕的。合作的演員說過,魏導是一個很鬼馬、點子很多的人,他确實用這部片證明了自己,讓我看到了他的“靈氣”。當然,編劇康春雷也功勞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