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與浪漫、憂傷與樂觀、苦難與詩意、極權與自由、寓言與隐喻
當這部電影偶然間擺到我的面前時,我猛地發覺此前我還未曾看過任何一部俄國電影。
俄國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個頗具神秘色彩與莊嚴氣質的國家,既厚重、結實,同時兇猛強悍、飽經風霜,并且透着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浪漫而又嚴肅的精神。它就像人們在大霧彌漫的冰天雪地中前行時,一眼望去盡是虛無,但不遠處卻忽然若隐若現的木屋。而後其用獨特的魅力引領人們去接近它好一探究竟,不過人們最終還是難以辨清其真實的面貌,隻是被它身上難以名狀的氣質所折服,不再抱有輕蔑和懷疑,唯有神秘與莊嚴的氛圍繼續萦繞在它周圍,繼續召喚着所有滿懷探索欲的人們前往。
之所以有此種感受,根源或許就在于這個幅員遼闊的寒冷國家孕育出的衆多格外嚴肅的偉大作家及其他們充滿曆史厚重感的作品之中,無論我對他們的了解僅有一知半解的閱讀或者隻是看過一點相關的影視作品,但在潛移默化之下,仍然導緻我無可避免地造就了前面所述的如此特殊的印象。盡管我願意以平常心去看這部電影,但我對這些俄國作家總是滿懷敬畏之情的,以至于我對這個國家也變得戰戰兢兢起來,我便不得不試着去感受心态更換後所帶來的别樣的東西了。
回到這部電影,所以與以往不同的是,敬畏與沉重在觀看之前便已經充斥在了我的心中。
電影灰藍色的色調既清冷又凝重,俄國特有的冷峻之感透過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傾瀉而出,這樣的畫面有一種醉人的吸引力,粗犷冰冷的俄國在這樣幹淨憂郁的畫面中顯得格外孤獨和甯靜,看得叫人隐隐心痛。恍惚間我還從中看見了《春光乍洩》的影子,單從畫面來說,《回歸》的畫面不輸《春光乍洩》,美得很不像話,我非常喜歡這樣清晰冷峻的色調,同樣也喜歡這樣憂郁清冷的畫面,所以僅從畫面而言,它就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不過,電影的故事才是真正可以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然而這部電影盡管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做政治隐喻,但我更關心的還是電影在“父與子關系”層面會有何種别出心裁的動人演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關于“極權與自由”的探讨。我覺得這本不是一個可以津津樂道的話題,“父與子”大概可以和“服從與被服從”劃等号,這類似于一種千年傳承的制度,理所應當,不應打破而且不能打破,倘若非要從中挖掘,那麼我猜測還是會回到“極權與自由”上,所以其他方面,就仍然脫離不開“俗套”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電影的最後部分,導演打破了這種俗套,用另一種角度的和解達成了父子間更深刻的相互理解,十分令人震撼,也由此輸送出更多耐人尋味的内涵。
首先,電影講述的是一對性格迥異的兄弟與他們缺失12年後又憑空回歸的父親共同在一段旅途中所發生的故事。而電影既然聚焦“父與子”,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一個常見的故事:父子隔閡——父子沖突——父子和解,一個溫馨的故事便由此構成,難免落俗,但算是情理之中。随着故事的發展,我看見了“父子隔閡”,也漸漸體會到“父子沖突” ,正當我準備見證“父子和解”時,本可以溫馨的故事急轉直下變成了痛心疾首的悲劇:那個不苟言笑,象征着威嚴與權力的父親,竟措不及防地由高塔跌下,就這麼死在了兒子們的眼前。我頓感心痛,幾乎落淚,盡管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然而當時我并不明白父親的死亡除了使影片的隐喻變成“明喻”,對兒子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其實從父親的回歸再到死去,隻是在短短一個星期裡的事,可以說兒子們與父親隻不過認識了一個星期,對父親并未建立起情感上的依賴,甚至兩個兒子一直在向父親抗争和挑戰,直至父親死去前一秒,也沒有停止這種對抗。“父與子”的關系在父親死前便是從服從,轉為懷疑,又變成輕蔑,最後變成抗争的過程。
父親追趕爬上高塔的弟弟伊凡,似乎要向他解釋什麼,結果突如其來的意外讓父親死去。電影已經交待清楚,弟弟恐高,他不敢爬高塔,也不敢從高處跳進水裡,他不敢和别的孩子産生沖突,隻敢跟自己的哥哥扭打,但就是這個看似懦弱的弟弟,自旅途一開始便對父親抱有懷疑,厭惡,抗争的情緒;反觀哥哥安德烈,他敢爬高塔,敢從高處跳進水裡,也敢在同伴的慫恿下鄙視弟弟,但看似果敢的哥哥卻對不知來路的父親基本上都處在言聽計從,唯命是聽的狀态中,即使在犯一個小錯時被父親一巴掌打出鼻血,他仍然沒有表現出違抗。直到悲劇誕生之前,兄弟倆因為沒有在父親要求的時間裡回來,戴着父親手表的哥哥便被父親用近乎殘忍的方式狠狠上了一堂課,父親怒氣沖沖地在他臉上打下一記記耳光,他終于爆發,大聲控訴父親的責罵,但他沒有讓父親停手的理由,父親甚至拿出斧頭抵在哥哥的頭上。弟弟再也看不下去了,讓父親住手,失控的弟弟拿出從父親那裡偷來的刀,揚言要殺了父親,兩人對峙。
我原以為父親此時是個暴君,他會轉而去狠狠地教訓弟弟,但他并沒有這麼做,他對于弟弟的質問隻是說了句“你錯了,伊凡”,接着弟弟丢下刀,跑向悲劇的高塔,父親此時擔憂的追上去,一副急切地想要解釋什麼的神情——這分明就是一個不善言語但仍想要袒露自己内心的父親才會有的窘迫模樣。父親摔下去了,喪命于一個意外,或者說喪命于一個本該在父親的權威與冷漠加持下,經過言傳身教,可以令自己的兩個兒子從現實角度看來極其懦弱的“男孩”蛻變為敢于運用暴力、有生存本領的“男人”的旅途——事實上父親死後他的目的确實達到了。
弟弟克服恐懼爬上高塔,造成悲劇,現在又有了膽量自己爬下來;哥哥注視着父親冰冷駭人的屍體,他去砍來樹枝,方便拖動父親的屍體。兄弟倆拖着他們父親的屍體,要拖去載他們來到這裡的那條小船上,弟弟拖不動了,他很累,他對哥哥說,要怎麼拖到那裡,哥哥說,用你的手——哥哥曾經對父親問過類似的問題,而父親的回答,正是“用你的手”。
哥哥已經從父親的“課程”裡學到了作為男人應該有的勇氣和力量,隻是當他們身處那樣威嚴的教學和示範時,根本意識不到父親正在一步步教他們如何成為一個男人。12年的缺失,現在突如其來不做任何鋪墊便直接進行父與子的關于性格成長的相處與教學,未免太過于唐突,兄弟倆暫時還無法理解和接受。而弟弟也不再歇斯底裡,在船上他若有所思的注視着父親的屍體,父親就像安詳的睡去,隻不過今後再也沒有人用這種盡管他不能接受可也刻骨銘心、立竿見影的方式去告訴他,何為服從,何為生存,何為規則了。
這次旅途,規則的制定者是父親,看似嚴苛,但隻要懂得服從,就能安然無恙的生存下去。今後規則的制定者便是這個世界,非常苛刻,若選擇抗争,可能會有出路,但希望渺茫;唯有服從,才能在嚴酷的環境之中尋求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們總想改變世界,但最終都被世界所改變。我猜測這是父親想要教會他們的一點經驗。
最後,這部電影叫做《回歸》,影片結尾弟弟終于發自肺腑向着沉入海底的父親喊出了“爸爸”,父親此時才真正回歸到了兄弟倆的身邊。我想父親的回歸雖然以悲劇式的離開收尾,但也正是這種極端的離開,才讓兒子們的心靈真正得以回歸,讓作為父親的那一部分缺憾,得以被徹底原諒。父親缺失了對于兒子們來說至關重要的12年,現在,這個令他們蛻變成男人的父親将會伴随着兒子們的一生,并且永遠不會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