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電影的人,肯定都聽過戈達爾說過的一句話:電影始于始于格裡菲斯,止于阿巴斯。

...
電影筆記封面

始于格裡菲斯,我很好理解。

他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拍攝了影史上程碑式的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但我不明白,一個導演究竟如何厲害才能被人們稱之為電影探索的盡頭。

雖然看完了,還是不理解。

...

這是第一次看這位大師的作品,節奏很慢,雲裡霧裡,完全和好萊塢經典情節相悖,也不是新好萊塢的創新,淡化了情節。

但也不是我喜歡的藝術電影,那類擁有絕美畫面或者充滿内涵的對話,一直看到最後都覺得莫名其妙,沒懂

發現居然就已經結束了。

他的故事非常簡單,講述一個男人決定自殺,想找一個掩埋他的人。

...

但是電影就像《等待戈多》一樣,他既沒有交代為什麼自殺,最後自殺成功了沒有。甚至連主角巴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到底經曆了什麼?都沒有明示。

也并非像《漫長的季節》一樣,表面寫探案實則表現東北那一段沉重的過去,像《墜落的審判》,表面寫審判,實指寫性别議題。

我以為導演像通過一個男人覺決定自殺,來帶出整個伊朗社會,然而并沒有。

就是單純要自殺。

...

阿巴斯說他的電影是半成品,其實隻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觀衆去完成,就像這部電影的結局,巴蒂躺下,黑幕。

之後并沒有交代巴蒂有沒有死亡,而是直接放出了導演的幕後拍攝記錄,模糊了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

最後這一幕仿佛是在說,嘿,朋友們,這隻是一部電影,并不是真的。

但其實這個幕後拍攝現場,也不是當時的黃草枯萎,而是水草豐茂,漫山綠野的現場。

所以這并非正常的幕後拍攝,不是像一般電影那樣放的花絮,又是在嵌套,你以為看到的現實,其實也是是虛假的。

...

費裡尼因為拍出了前作《甜蜜的生活》,壓力很大,想不出他的下一部電影,于是他就把這個想的過程拍了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八部半》。

我本以為費裡尼已經很牛逼了,沒想到阿巴斯更加天下無敵。

他的鄉村三部曲。

第一部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拍完了之後,結果裡面的主角小孩兒家鄉所在地發生了地震,阿巴斯就想去找小孩。

于是第二部電影就出來了——《生生長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指導過《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導演,然後因為擔心曾經地震中主演的安危,去尋找他的故事。

...

于是第三部電影就又出來了——《橄榄樹下的情人》,講述了拍攝《生生長流》這部電影時,電影拍攝時《何處是朋友的家》發生的故事,不斷嵌套。

現實和電影的界限不斷跨越。

我喜歡地理,了解過伊朗這個國家。但還是不太能很感知這部電影拍攝背景,對于伊朗電影也比較陌生,不能理解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

用巴蒂來象征伊朗的何去何從?遇見的士兵、宗教者、博物館管理員也是象征各類人群嗎?

...

也許以後能懂阿巴斯吧,也許永遠也不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