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repo,微博id:忽然落雨)

青樹綠水,白牆黑瓦,煙雨朦胧的江南水鄉,才情百結的西子湖堤。粘濕溫吞的是水鄉的景,也是水鄉的人。

這部電影跟七月與安生氣質上有些相似之處,兩個亦友亦情敵的姐妹,隻不過比之前者,柳浪聞莺多一份戲曲文化式微的大背景(雖然越劇段落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有好幾段,但其實着墨不多也不深,女主垂髫對越劇的癡念更像是她人物特性的一部分),多了一份爛漫文藝的氣質,而兩個女角色和男主角的情感關系,也是女性為絕對主導者。

片中的“江南味”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流動性:亦男亦女,亦情亦利,亦好亦壞。除了銀心其他角色到結局都是一個從無處來到無處去,說不清道不明,流線型的結構讓人看完也不覺大酸大苦,隻有些淡淡餘味和飄忽的美麗印象。相比較原作,戲劇文化變遷元素的弱化和姐妹情的強調讓影片的聚焦點變小了,但是單獨來看質量也并不讓人失望。

确實,最有趣的就是工欲善一開始抛出,也貫穿了全片的“第三性”的問題。垂髫與銀心固然是舞台上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但她們面對現實中的工欲善時,卻都是占據精神上(甚至物理上)的上位的。或者說,這其中最為刻版印象中的“女性化”的角色反而是工欲善,那她們被工欲善吸引這件事本身就值得玩味了。

而單從垂髫和銀心之間關系的角度來說,銀心可以說是一個依附性很強的角色,她始終需要一個“靠山”給予她物理和精神上的穩定和安全感,垂髫一直是她精神上的“靠山”。所以在垂髫和銀心“依附→被依附”的關系中間,工欲善則擔當了一個粘合劑的作用,或者說構成“流線型”的中間一環。他與垂髫在藝術的共鳴讓他們互相吸引,但是和銀心過日子也并非無法接受,兼有二者特質卻沒有強烈的主見(甚至重話都不會說吵架隻會陰陽怪氣……)的結果就是成為兩個女主分歧和融合的投影。由于電影完全删除了小說中工欲善和他朋友的一些互動,所以他角色中的獨立人格被弱化,或者說,他擔當了兩個女主的“麥高芬”。

但不是說這樣的角色是無趣的,畢竟流動性的特點就是循環性,作為兩個女角色投影的他反過來也可以說是兩個女角色的某一部分的加成。他身上是最具有江南人氣質的。這也是讓我有點小意外的,畢竟鄭雲龍本人性格真的是……非常北方(。)但是在戲中的言談舉止,表情氣質,說是魚米之鄉長大的不會有人懷疑。

攝影、布景和音樂是影片最可圈可點的部分。

影片的主基調是潮濕灰蒙的陰雨天氣,其中有比夜色更暗淡的室内場景,和橙黃暖燈下的圈型光暈。比較特殊的是影片開始兩個女孩初到杭州是有年代感的老舊色調,至一同出遊、初遇工欲善是明媚燦爛的鮮豔畫面。後期能夠獲得暖光的隻有戲台、孤燈和暧昧場景,直到結局恢複了初始的燦爛陽光。無論冷暖畫面都始終保持和諧,布景細膩,尤以工欲善的畫室和劇團後台為佳,生活氣息和視覺錯落審美并重。蒙太奇正反打遠近景和鏡面的巧妙利用給予了畫面足夠的豐富性,多段狹窄空間裡的無台詞表演也通過眉筆、宣紙等道具營造出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詩意氛圍。

音樂,可以說一場戲的氛圍半場在于音樂,兼顧單曲的悅耳和溶于劇情的襯托作用,而且很多情況下需要接在戲曲唱段之後,很考驗作曲功力。沒有因為是傳統文化的影片就濫用民族樂器,鋼琴為主,甚至結局場景用到了薩克斯風(?)初聽覺得是否有些奪耳,但是若要表現迷醉和壓抑,确實第一會想到薩克斯,那麼也沒有理由不用。

剪輯大差不差,但有些細節微有淩亂,“我想和你談談”鏡頭一轉從黑夜到白天讓人不解,有些段落結束得也略顯倉促。

總體感覺還不錯,輕音樂式的小文藝片,值得一看,或者周末泡上一杯清茶躺在床上慢慢看,因為真的很美,也不會給人太多心理負擔,像看一株楊柳一樣欣賞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