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上鋼琴師》在我心裡不是一部音樂片,而是一部關于人生選擇和自由意志的哲學片。盡管playing music伴随了整個電影的開頭至結尾,最觸動我的core卻是1900站在通往岸地的階梯中間,面對着另一個世界的場景,往前幾步走,湧向他的将是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和甜蜜美好的愛情,而當看見飛鳥在高樓大廈之間穿梭、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陽光照耀着陸地上的萬物,看見眼前的一切,他卻退卻了。有人說這是懦弱、這是逃避。我卻覺得這是直面内心、遵從自我的勇氣。人生縱然有千萬個選擇,真正站在十字路口時,如何能說一條道路是絕對正确的,另一條是絕對錯誤的呢?畢竟,因為時空的不可逆性,我們誰都無法重新再選一次,再走一遍,我們也無法在沒有經曆過他者的經曆、沒有體驗過他者的體驗、沒有感受過他者的感受時,去評價任何一種人生,唯一能了解的是,1900給出的答案:太多的選擇、太多的誘惑,阻礙我演奏我的音樂,陸地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沒有盡頭,而船舶,我的音樂隻能在這艘船上完成.這是多麼清醒、多麼了解自我的人才能做出的思考與選擇,而最終,六噸半的炮彈亦未能使他離開那艘船,死亡的威脅相比于過自己想過的人生都不值一提,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心靈真正的自由。
毫無疑問,1900是孤獨的,而要麼庸俗、要麼孤獨,1900也是天才的。船上的人們和1900相知相識,可與他們不同,1900出生在這條船上,從未與陸地有過真實的接觸,關于陸地的一切都隻來自聽說和想象。“fuck law”、“fuck regulations”,從未被規則馴化、從未在世俗中生長的他,注定是站在世界的另一邊的,他冷眼觀察着船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用有限的琴鍵彈奏出無限的美妙,船長、船員和遊客都包容他,船長不會因為他用鋼琴撞壞了房門而把他趕下船,他得以過一種随心所欲、自由創作的生活,和無法融入世界而選擇自殺的人不同的是,在船上,他無需融人。
TO BE OT NOT TO BE。唯一嚴肅的哲學話題是自殺。我始終以為1900 是樂觀的,在同好友生離死别的時刻,他依然像無事發生一樣笑着說着,将自己不同常人的身世幽默地調侃成告别的笑話,這需要多麼樂觀、堅強和善良的胸襟。在我看來,1900并不是主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遵從自己的内心,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