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是一部體育題材(格鬥)電影,也可以說是青春勵志片,動作與暴力美學同在(開頭表示香港方面的動作指導)。影片通過不斷制造沖突解決沖突,單線遞進式叙事結構而成,顯然偏向紀錄和紀實,也是王寶強想體驗“作者導演”而做出的重要選擇和考量。

如同賈玲《你好,李煥英》,王寶強同樣從演員轉型,過了把當導演的瘾,也同樣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以影片重構了自己的心路曆程,以此強化了叙事内容,但是弱在了鏡頭語言以及對細節的處理,過于平淡,基本是内容講什麼,鏡頭怼哪裡,嚴絲合縫的對位,讓觀衆無從産生更多的想象空間。

家庭倫理再次成為故事轉向高潮的催化劑,家庭的痛成為推動和促使王寶強轉變的動機,在最無奈最落魄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回家(人物的歸位)成為了他心靈的使然,因王寶強早年比賽用藥且故意打人而被捕入獄,其母親從此精神異常,已經無法認出親兒子,這是王寶強心裡的坎和創傷,也是讓他痛定思痛的巨大關鍵。

當然,作為一部主流影片,也在不斷映射社會問題,野路子的格鬥俱樂部在資本的裹挾,體制的加持,已經危在旦夕,王寶強拱手讓人的行為讓他失去了主動權和信任度,面對隊員(孤兒成員)的背叛,再次讓他覺醒,就這樣,師徒之間再建立聯系,蘇木赢得最後的比賽。

Happy ending的大團圓結局為影片牢牢打上商業片的印記,其實影片英文名“Never say never”早已告訴觀衆,“從不要說不”,生活總在向前,人也要主動向前向希望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