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李安的電影,也不得不說這電影拍得真好。

李安電影,講中國人的故事,但語言對話,剪輯邏輯完全是外國人的,我會覺得過于直白(用貓叫也太直白了!),影片剛開始的對話尤其明顯。但正因為直白,讓我忽視了表達裡的細枝末節,被人物表象騙了去。

做飯吃飯,幾乎是家庭片必不可少的情節。《海街日記》裡的梅酒,《桃姐》裡的牛舌,做飯的人将含蓄的感情通過一蔬一飯傳達給吃飯的人,所以影片開頭,用如此大費周章的一頓飯表達了父親對女兒們的愛。而孩子們也表現出了常見的隔閡。

就在我以為影片落點在二女兒同理到父親,家庭走向溝通走向愛時,大幕掀開,我的腦補略顯俗套,李安絕不滿足于此。

影片早說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主要也就講兩件事,食和色。三個女兒的戀愛對象,包括男學生,出場都是帶着情欲的。而且似乎為了将愛和欲區分,幾位男士賦予了“有婦之夫”的身份,“有了一個,還想要另一個”。女兒們的感情則像是占有。

還有父親,因為“父親”的身份,一直忽視了他也是男人,也有情欲。

大姐決定面對内心戀愛欲望時,換上了鮮豔的外衣,就像影片給出的例題,穿着打扮是人内心的外化,内心深處的欲望肯定也要彰顯在外部。父親味覺退化的設定,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小說,同樣是人對内心欲望的克制壓抑通過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主觀客觀已經不重要),真是太棒了!

而不交代父親的戀愛過程,反而制造身份誤會,更像是強化這種尴尬,突出想表達的東西。等父親把欲抽走,味覺也跟着更純粹的愛回來了,也解釋結尾“女兒”“爸爸”的一呼一應。

這也是和其他家庭片不同的地方,李安再一次展示了他剖析的功力。(和電影的哲學味兒

家這個東西,其實很像子宮,家人們陸續從家裡搬出,似乎也是在完成“分離”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