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芝是一個極其矛盾的女性人物,這導緻她始終無法做到自洽。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中有環境,國家的大環境、原生家庭與後組家庭的内部環境、學校的小環境…但回歸到根本的内部因素其實是她能夠感知到周圍環境的一切變化,卻感知不到愛。

沒有被愛過的人是無法真正意義上感覺到自我價值的。

無論是從出演愛國話劇還是進入學生組織,其實都隻是在盲目跟從所處環境的那些身邊的人,認為大家都去追求的價值便是自己應該實現的價值,其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連自己都沒有體會過愛又怎麼具備對于國家的大愛?這并不怪她,她隻是以為和大家一樣便能從群體中獲得自我價值。

自己的那些同學滿腔鬥志想要在愛國運動中實現自我價值,而邝裕民是其中最鬥志昂揚最顯眼的一位“有志青年”,這也是王佳芝最初會傾心于他的原因,因為她找不到自我價值,人會對具備自己所缺失的東西的人産生好感再正常不過。但實際上邝裕民這種自我感動式崇高理想與現實的背道而馳隻能讓他們在這過程中越來越迷失,越來越矛盾。

王佳芝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一錯再錯,她是盲目的,愚鈍的,同樣是真實而又令人憐愛共情的,因為她在最後終于對了一次,即使這是大家公認的錯誤選擇。王佳芝在此之前都在為别人而活,甚至可以說是不知道為何而活,直到放走易默成的那一刻,她終于為自己活了一次。

王佳芝放走易默成看似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一個男人,實則不然,她是為了她自己。在此之前她也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她可以不參演愛國話劇,不加入學生組織,不與自己不愛的男人做愛,但這都是被人推着走做出的選擇,因為找不到自己所以隻能順從大家認為對的那個選擇。遇到易默成之後她才真正體會到被愛,即使這份愛中參雜着不純,卻是真實的感受。沒有在“戰友”中體會到的真情,卻在一個人人喊打的漢奸那裡感受到了。此時的王佳芝并不被所謂外部身份裹挾,她隻知道眼前的人是讓她感受到被愛的人,她感受,她存在。但更可悲的是王佳芝隻是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短暫的找回了自己,所以她久違的松了一口氣後又陷入迷茫。在黃包車上下意識說出的回家,是她一直以來所尋求的歸屬感,可是哪裡有家,她的家在哪兒呢,隻有這段露水情緣令她短暫的體會到了家的感覺,可是現在一切都結束了,如夢幻泡影轉眼即逝……

湯唯在我看來并不是很有靈氣的演員,她有種頓感,形容她為木楞美人比較合适。但李安極擅長根據女演員自身特點塑造女性角色,湯唯的“頓”在色,戒中恰到好處,王佳芝這一角色對于她而言再合适不過。

李安是個溫柔的人。易默成最後的那滴淚與其說是為王佳芝而流,不如說是和床鋪上殘留下的壓痕一起構成了王佳芝存在過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