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鄭瓊用六年的時間帶我們見證了三位階級不同的主人公的出路。

山裡孩子馬百娟,愛讀書,臉上總洋溢着笑容,她的夢想是‘長大要去北京念大學,可以一個月掙一千元’,但是她爺爺的一句,女孩生出來就是别人家的,徹底改變了她的未來。環境限制思想,階級決定物質,從而使得老頭兒物質貧窮,思想更加貧窮,馬百娟因為這樣的固化思想沒有選擇也沒有機會,他一輩子的命運因此被安排。六年的時間,她從一個懷揣夢想的樂觀女孩變成了人妻。我想如果父母不生,她也不用受苦,馬百娟又是多麼的無辜。原生家庭對一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馬百娟家人的觀念深深影響她,要擺脫這樣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山裡的孩子在這樣的思想下,又怎麼能走出大山?

北京姑娘袁晗寒,一直赢在起跑線,高中辍學之後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開了就把,去了德國自己向往的美術學院學習。袁晗寒的家庭沒有給她任何的生活壓力,并且從小給她的觀念都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東西,這也是給了她不斷試錯的底氣,她說‘人是不會餓死的’,因為她能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家長的眼界高思想前衛,所以袁晗寒有太多的選擇和機會,她的每一個出路都能走得很好。

湖北的徐佳,家裡雖然也是山裡的,但是他母親和他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為之奮鬥,因為這是他為數不多的機會,最後的出路是娶了自己的大學同學,兩人一起走上打工的道路。我覺得專業是當代大多數人的出路。

這樣一對比,我覺得有些悲哀,我想,馬寶娟的後代是第二個馬寶娟;袁晗寒的後代是第二個袁晗寒,貧富差距是現實,六年改變了馬百娟的一生,我仿佛可以看到她三十年後的樣子。

貧窮為什麼貧窮?為什麼徐佳能走出大山,而馬百娟卻一輩子守着大山?階級固化是真的,但是思想固化絕對可以改變,思想觀念這種東西需要積累閱讀經曆,可是窮人總擔心生存,無法去積累閱讀經曆,也沒有條件,這就導緻一種惡性循環,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山區隻考慮勞動力,他們想人越多勞動力就越多,我不能說的山裡父母隻有生沒有育,但是我一點都不同情,隻要父母不生,孩子們根本不會痛苦,想要博命的山裡孩子算幸運,最怕的就是馬百娟這種被家裡人安排了自己的命運。

生和環境無法選擇,但是可以改變,這讓我思考,長輩們的思想觀念真的很重要,有的人的出路是為了做得更好,有的人的出路是解決溫飽足矣,而有的人的出路是為了活着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