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劇真的是我有生之年看過最能讓我尴尬的劇了。
别說心理學專業的人了,就連是稍微了解一下心理咨詢的人,都會被這劇脫離現實生活、憑空捏造的心理咨詢尬住吧。
對一個處于應激狀态要自殺的人用這樣的語氣真的合适嗎?那個人真的不會覺得你是一個沒有感情的電信客服嗎?
還非要強行搞人工和AI的矛盾,說數據分析不靠譜,強調人的情感在心理咨詢的重要。雖然但是,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結論都是要基于數據分析啊!心理學真的不是光靠主觀就能發展起來的啊!科學心理學真的是依靠嚴格的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才确定了它在科學領域地位,而不是被當成僞科學。他們兩個真的是沒有矛盾啊!現在心理咨詢行業魚龍混雜就是因為缺少科學的管理和培訓,現在還宣揚這種錯誤的以人的主觀為主的心理咨詢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過分啊!
還有心理咨詢師和學心理學的真的不是神探啊,這真的是外界的刻闆印象和偏見啊!确實,我們需要保持敏感性,但這是對情感線索的敏感啊。我們不是真的不是超人,真的沒有這樣的聽力、視力、記憶力、判斷力啊啊啊!真的不要再有偏見和刻闆印象啊!
而且不要再強調多巴胺和快樂的關系了啊啊啊!多巴胺是通過提高分泌水平産生驅動力,它是沖動的神經遞質啊,隻會讓你産生不适,當你完成目标後水平才會降低而緩解不适。多巴胺更多的是和藥物成瘾、遊戲成瘾這些成瘾行為有關的,當得不到滿足感到的都是煩躁和焦慮啊!内啡肽什麼時候才能站起來啊!明明它才是能産生平靜的快樂的物質啊,它才是真的是幸福的指标啊!如果是你的戀愛的快樂都是來自多巴胺,那你的愛情隻有激情,沒有親密,沒有承諾,隻剩性欲,是迷戀式的愛情啊!
靠分析别人的衣服顔色推測特質真的靠譜嗎?它們真的相關嗎?學過心理學的人還相信這些真的對得起各位祖師爺的棺材闆嗎?這樣拍真的不是在給心理學抹黑嗎?
題材很好,但這樣拍真的不是在替心理學反向宣傳嗎?外界對心理學的看法本來已經夠歪的了,心理學真的不止有心理咨詢,心理學也不是思考人生,心理學是建立在科學的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基礎上,研究心理現象的事實、機制、規律和本性的科學,它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我們研究的是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語言,情緒,情感,人格等等。現在的這波宣傳,讓别人也覺得心理咨詢也是神神忽忽的。結果就是更多人想學心理學,然後那些不明真相的高中畢業生報了這個專業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學的都是各種實驗各種理論模型啊,那時候就會後悔到想死了!
最後,畢淑敏真的這麼缺錢嗎?真的不怕晚節不保嗎?
分割線 ——————————————————我真的是學心理學的,不要再問我你懂心理學嗎?你懂心理咨詢嗎?你什麼流派?(我學院派[狗頭])就不放學生證了,怕被人肉,其實也沒這麼怕。
糾正一個點:
我又看了一遍,她肯定了ai有數據支承,有這方面的優越性,也說ai雖然掌握了理論,但懂人心,不會說人話,我很贊成這個說法。我之前誤解成她反對數據分析了,不好意思。但我覺得如果這部劇考究一點,應該用心理學不能太依賴數據和統計分析這樣的話來反對ai算法,因為心理學對統計多多少少有一點濫用(個人感覺),心理活動很複雜,變量非常多而且難控制,就使得數據分析結果更不靠譜了,所以不能過度依賴。
還得說一句,我并沒有否認這劇裡出現的所有專業知識,比如對咨詢室的布置那一塊就很好,你能了解到正确的心理學專業知識是一件好事。但不可否認,這劇就是考究不嚴謹,混雜了很多錯誤的東西,對相關關系的濫用,還又重複那些經典誤解。對心理咨詢這個職業誇大了,真的沒有這麼神奇,沒有這麼令人内心澎湃。大衆對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誤解夠多了,以至于我每次說我的專業時别人都直接默認我是幹心理咨詢的,甚至是去精神病院當醫生的,就以為學心理學就是每天那裡思考人生,研究人性,其實真的和想象中的非常不一樣。這劇據說是有找心理學家求證過的,編劇裡還有畢淑敏,那麼拍出這樣的内容,他們真的不會覺得這這沒有起到宣傳的作用,反而加深了刻闆印象和偏見嗎?這劇傳達出來的對心理咨詢的描述,真的不是誇大的、歪曲的嗎?真的每一個觀衆都能拎得清藝術手法和現實嗎?難道拍出一部嚴謹的偶像劇這麼難嗎?
最後,我還會繼續看的,有空的時候還會繼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