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的新作,紀錄片《這貨哪來的》剛剛在B站上線,更了兩集,好看。

對了,老陳叫陳英傑,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應該不熟,但對他幾年前拍的那部《人生一串》應該都有所耳聞,或者說,還挺喜歡。

《人生一串》持續了好幾年,出了3季,在B站的紀錄片頻道一直穩排前幾名。

當大家都在期待《串4》的時候,《這貨》卻來了。

...

南五環的尊嚴

我之所以對這部紀錄片感興趣,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與自己這些年接觸供應鍊的經曆和感受有關。

十多年前,我離開電商行業,開始深度接觸服裝的供應鍊。那時候北京的南四環大紅門地區,還是華北地區紡織服裝産業鍊的超大樞紐和集散地。除了成衣和面輔料批發市場之外,再往南,一直到五環外,到大興,亦莊、豐台,幾十個村鎮裡,零星盤踞着無數大大小小的服裝工廠、服裝作坊。

這些大小服裝作坊生産出的産品,品質差異很大。有的直接進入商場,有的經由大紅門、動物園、廣州中大、十三行、杭州四季青……等無數批發市場,再散布至全國,以及東歐邊貿,當然,還有蓬勃發展的淘寶。

這是20多年前“浙江村”的曆史延續。

...

1990年代北京的“浙江村”

隻不過,在這裡做服裝的,已經完全沒有了江浙人的影迹(回老家更容易賺錢),變成了安徽人、四川人、河南人、江西人……的天下。

大概從2014年開始,北京城改,面輔料市場關閉,城鄉結合部改造,那些村子裡的中小作坊幾乎沒有了生存空間。我手機通訊錄上的一個個小老闆,也就慢慢失去了聯系。

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開着車,從大紅門出發,經過德賢路,一個村挨着一個村,穿梭在這些大小工廠之間,與操着各地口音的大小老闆、主管、車工、版師打交道,發訂單,砍價格、談交期,盯進度,抓管理,查質量……三百六十度鬥智鬥勇。

那裡的招待飲料,往往是紅牛,我猜,這跟紅牛的功能性無關,主要是因為它是小賣店裡價格最貴的飲料。

我以前一直抽烤煙,改抽混合型細煙的習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因為,隻要一見到他們,第一件事就是給你遞上一支中華、利群、玉溪……畢竟自己不是個不抽煙的人。在那種場景裡,你不接,顯着格格不入,有礙深入交流;接過來,下次你再回敬過去,需要費很多口舌。

索性就換成一種叫ESSE(艾喜)的韓國混合細煙,那邊沒得賣,他們也抽不慣。隻要談事情的時候掏出來,雙方就都不用在讓煙這種事情上浪費什麼精力。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的這個行為,除了有作為甲方的矜持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打心眼裡沒想“以工作的身份,和這裡打成一片”。

...

之所以強調“以工作的身份”,是因為,我看到聰明、狡猾、善良、兇惡、勤勞、懶惰、靈巧、笨拙、執拗、勇敢、怯懦……這些中國普通老百姓人格複雜的特點,在他們身上更直接、放大地展現出來。

和四環内城裡人的委婉圓融不一樣,這種直接,是他們身處陌生人社會裡,保護自己的一件件武器。

但與城裡人一樣的是,他們所有的武器,也往往是為了換回一些得以喘息、得以安身的尊嚴。

...

我認識的一位車工老紀,五短身材,相貌怪異,還有些跛足。一年到頭,身上的衣服就那麼兩三套,破了都懶得補一補。但每次隻要進城看個電影,他都會提前一天理發洗澡,擦亮滿是褶子的舊皮鞋,換上刷白的襯衫、筆挺的廉價西裝。工友們都打趣他:“老紀,這是要去哪兒泡妞兒啊?”

老紀撓撓頭,呵呵傻笑。我猜,他或許隻是想在鬧市人群中快速穿行時,讓自己有點兒尊嚴而已。

這隻是中國供應鍊體系裡相當微小,甚至微不足道的一個角落。

...

十幾年來,看到這些群體聚聚散散,輾轉騰挪,随着産業變化、區域改造,用自己的汗水和喜怒哀樂,各自更叠着安身立命的空間。

老陳的《這貨》,說的就是他們。當然,也不止于他們。

...

這貨 · 這人

準确地說,《這貨》所聚焦的,是電商店鋪背後那些生動的供應鍊群體。

在剛剛更新的兩集裡,他們是:

江湖經驗老道的手機殼尾貨小販;

脫口秀金句叠出的情趣内衣模特和主理人;

強迫症患者一樣的搬家公司老闆;

能給無數大牌卡車工業設計師上課的鄉村卡車床墊作坊主;

比羅丹還自信的不鏽鋼雕塑工人;

專門給自動炒菜機編程的行政大廚……

在片中彌漫着賽博煙火的魔幻現實裡,他們不僅僅是供應鍊上滿頭大汗的小賣家,我更願意把他們看作執拗極緻的“市井造物主”,為這個時代的“國貨”創造無限可能。

...

沒錯,還是那個老陳,《這貨》預告片開頭隻一句:“朋友,好久不見”,就已讓B站的彈幕狂飙。

有種,有趣,有料,有點兒野,還有點兒皮。

這是老陳的一貫做派——切入的刀口還是那麼鋒利,新鮮的幹貨還是那麼滿坑滿谷,無處不在的打趣還是那麼深情跌宕。

沒錯兒,還是那群尊重汗水的人。

沒錯兒,還是那個酒桌對面跟你掏心窩子的光頭大哥,淡淡的酒意,讓人放心的清醒,且拼命遠離油膩和煽情。

說“拒絕煽情”,并不意味着《這貨》沒有情緒張力。當YYDS和emo等一大堆廉價情緒符号此起披伏霸占社交網絡的時候,《這貨》團隊就像是人間複雜情緒的捕捉器和傳感器,他們總能自如地榨取出微妙的情緒體驗,創造一種熟悉的陌生感——魔幻卻似曾相識。

這就像片中被廈門老街舞台芗劇伴奏的情趣大片拍攝現場;

就像連雲港灌雲大佛對縣城情趣内衣老闆們的冥冥庇佑;

就像手機殼尾貨一哥牆上的成功要素座右銘:“1.堅持;2.不要臉;3.堅持不要臉”;

就像曲陽雕塑工廠樣品區裡五味雜陳的人間直播……

這些有點兒頑皮的惡趣味,都如片中的那句解說詞一樣,有着“泥石流般的清新。”

...

我和它,我和你

馬丁布伯 Martin Buber 是20世紀的重要宗教哲學家,他有本書叫《我和你》。在國内,我們能看到2017和1980年代的兩個譯本,都極其晦澀難懂。我也是靠着《文化參考》主理人賈行家老師的諄諄解讀,才大緻看明白一點兒。

...

在書中,布伯有個核心觀點:

人和外部世界存在兩種關系,也是兩種态度:

第一種态度是“我和它”,就是把除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看成是自己實現目标的工具。整個人類發展史,政治、戰争、經濟……基本上就是構築在這種關系之上的成長曆程;

另一種态度是“我和你”,是人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存在,與周遭一切的相濡以沫,是“人用完整的身心對别人的全部存在作出回應”。

說老實話,“我和你”太難做到了。一方面,哪怕從安全的角度考慮,現實中的我們很少願意大範圍暴露自我;另一方面,即使大膽敞開了自我,也不一定就能遇到别人的本真,“很可能是在追尋真實的路上因為失望而放棄。”

在布伯看來,優秀的文藝作品就是人類“我與你”關系的教練場。它就像一個駕校,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我們放心地去體驗“我和你”的經驗,去學習這種能力,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自我。

...

在看《這貨》的時候,我體驗到的,就是這種“我和你”的“陪伴感”。

對于片中的每個人物,《這貨》與其說在試圖捕捉和描述,不如說它在以一種“陪伴”的視角,讓人物與自己産生關系,敞開心扉;

而對于觀衆,《這貨》也像是一個離地三寸的陪伴者,帶着觀衆的好奇心,在深更半夜,穿越手機屏幕和wifi信号,直達人物五彩斑斓的造物現場。

這就像是在賣家秀與買家秀的縫隙裡,撒上了二兩高度濃香。

而老陳那低沉厚道的煙酒嗓兒,對此功不可沒。

得,為了避免老陳看了過分臉紅,關于《這貨》,就暫且誇這麼多吧。

新供給 · 新國貨

我有個同學,年輕時因為仗義,替朋友頂包,結果不小心蹲了幾年班房。

出來後,實在找不到工作,他就和老婆一起開了家淘寶店賣首飾。正趕上2010年前後的電商熱潮,一不留神就成了首飾類目的Top賣家。

他店鋪的吸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其一,是碾壓當時普通賣家的平面設計水平(與自己是設計師專業出身有關),一件普通的小首飾,在平面設計的襯托下,總能呈現出獨特的光環,讓人欲罷不能;

另一方面,是他的買家評論留言管理。每個留言後面,都會回複幾句有趣的小詩,讓買家忍不住“常回來看看”,不但提升了回購,也提升了好評度。最重要的,是拉近了與顧客的關系。

這些現在看來已經過時小伎倆,基本上賣家們都在學着做了。十年前,這叫“提升顧客體驗”。十年後的今天,這叫“提供情緒價值”。

在這種“提供情緒價值”動機的背後,其實是今天的賣家和供應鍊們,正在以一個“陪伴者”的态度,對市場進行的納米級細分的需求洞察,去拆解現有的産品和服務,去回應和滿足這些新的情緒需求。

...

比如,我們在淘寶裡可以看到:

專門防止人們工作時忍不住刷手機的“心流盒子”;

專門把方便面面餅和調料包分開賣,以滿足不同需求的神操作;

專門為貓貓狗狗提供殡葬服務的寵物入殓師們;

還有專門為人修複舊玩偶的另類醫生;

甚至人收集無數雲朵的照片,将每一朵雲都用特殊工藝,做成獨一無二的工藝品;

如果把這些需求和産品,當作小衆市場的取樂自嗨,那就難以看到這些産品背後所反映出的未來市場新趨勢。

...

《商業參考》主理人蔡钰,曾為今天的産品創新提供過一個公式:

産品價值=功能價值+情緒價值+資産價值

如果說,之前的消費品更注重功能價值以及資産價值,那麼在今天,以及未來的很多年裡,情緒價值都将會成為中國消費市場在面對“美好生活”需求中,一種無可置疑的主流。

“美好生活”這個詞兒,很CCTV,很人民日報,特别容易被我們當成耳旁風,但這個出自“十九大”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提法,其實十分精确。

脫口秀演員邱瑞,曾有過一個笑得我胃潰瘍的段子,吐槽拼多多上三塊九的拖鞋。但段子歸段子,如果擱三四年前,這确實是事實。但今天的中國供應鍊之強大——不信你去試試——讓三塊九拖鞋真的不再是夢。

或者說,今天的中國供應鍊已經被卷得極其強大,當消費者花很少的錢,就能獲得産品的功能價值之後,一定會對功能和品質不再敏感。

于是,越來越多的消費重心,正在向“情緒價值”逐步偏移。

這個逐步偏移的過程,就是“新國貨”們的成長過程。也是新一代“造物者”以“我和你”的态度,為這個新市場創造“心流”的過程。

注:這個過程,也是中國的消費市場,由“效率經濟”向“人情經濟”逐漸讓渡的過程。其中,“人情經濟”是個我感興趣、也值得讨論大話題,留着以後再說。

新國貨 · 新叙事

2019年,Netflix 出品了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還在第二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雖然說的是美國工廠的事兒,但跟中國關系挺大。因為這裡面的美國工廠老闆,就是世界級的汽車玻璃大王——福耀掌門人曹德旺。

...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的代頓工廠倒閉,整個社區陷入蕭條。曹德旺接手了這裡一座廢棄的汽車工廠,雇了一兩千藍領美國工人。其間,勞資關系由興奮樂觀轉至對立,不僅有中、美思維方式、管理方格差異與誤解,更有試圖組織工會的工人與管理層的角力,階層、種族、國别等問題與資本主義全球化夾纏不清。确實非常好看。

影片導演為了與美國工人做對比,特意來到中國,記錄了很多福建福耀玻璃工廠的景象。在這個視角下,社會主義修辭僞裝下的資本話語成了主角,工人階級不再是社會建設的“老大哥”,而是“世界工廠”中被異化的低成本勞動力工具,為資本家賺取巨額利潤。

這是“美國視角”、“西方視角”對于中國供應鍊的一種典型叙事(相比西方對新疆棉那種别有用心的解讀,強太多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無可回避的現實。

就連曹德旺自己在看完影片之後,也坦誠地說:“您們用自己的手法,也沒少批評我,但我還是感謝您們,我會很客觀地接受您們的批評。”

而來自中國官方主流的視角,則是另外一種叙事。

...

中國工人神話:鐵人王進喜

比如,幾年前央視出品的《大國工匠》系列。在這個視角下,确實已經沒有了幾十年前“鐵人王進喜”般的神話叙事,而代之以使命感、責任感、自我完善……來沖淡“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假大空慣性。

片中,雖然把很多行業達人的個體塑造更平易,更少的說教意味,但也因其位置,大詞兒太多,很難更接地氣,從而難免堆砌辭藻的空洞煽情。

...

以上兩種叙事,都有其客觀的一面,都有其價值,但對于今天正處于供應鍊和消費市場快速升級的中國造物者們,這些叙事是遠遠不夠的。

前兩年,阿裡和澎湃新聞曾聯合設計過一個H5的内容項目,叫《閃亮的國貨》,并沒講什麼大道理和神觀點,就是展示了20多個藏在我們身邊的國貨小鎮。

比如,在去年因為漢服出圈流行的網絡梗——山東曹縣,當地人結婚,一個5鑽的淘寶店就能抵幾十萬的彩禮和嫁妝。那裡還有一句順口溜叫做「正科級、副科級,比不上村裡一個淘寶女勞力」。

...

曹縣大集鎮

中國這類小鎮、縣城很多,讓越來越多普普通通的小鎮青年,有一個體面的尊嚴家鄉。而生活、創業在這裡的他們,恰如《這貨》裡面呈現的那樣,元氣滿滿,有着對于這個時代獨特的理解和輸出。

所以,我喜歡《這貨》。它創建了一種新的“國貨叙事”、“國貨文化”。

尤其是在當下,當中國産品已經在為全世界創造巨大順差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這樣具有“心流”質感的叙事。

它不隻有野性和汗水,更有幽微人性和複雜的情緒支撐,以及對美好能量的挖掘和綻放。

———————————————————

最後:

在《這貨》的前兩集中,眼光毒辣的觀衆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貨》其實是與淘寶合作的作品。現在去淘寶首頁搜“這貨哪來的”,還能看到與《這貨》視覺、文風一緻的專題頁面。《這貨》裡提到的所有産品和店鋪,還都有入口鍊接。

但如果因此把《這貨》理解為是淘寶的大型廣告,從而擔心其商業因素削減了它作為一個嚴肅作品的價值(就像前兩年吳曉波出的《新國貨》),那大可不必。

經過嚴格核實,《這貨》完全不是“命題作文”。開拍之前,淘寶沒有給任何選題上的限制、内容上的需求,導演想咋拍就咋拍。他們就是想拍一部有人情味的紀錄片,來記錄小店家們的真實成長史。

結果~厚道對厚道,總能有個好結果吧。

原文發于公衆号:996 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