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真正的去解析性。性雖然是欲望本能的産物,但在每一個有意識的"人"的個體表現,卻不盡相同。
裡奧的性是開放的,他享受探索身體的樂趣,所以在16歲時在家開了群p,不幸被信奉天主教的母親看見,視他為邪惡從此斷絕關系。
但是看完電影,我相信沒人會覺得他是壞人,更談不上邪惡之人。他提供的性服務标準之高,職業素養、容貌、身材、情商都是上乘,讓很多女影迷心向往之。甚至他像天使一樣,讓人感受到美好的感覺,甚至絕佳的人生體驗。
說到一個社會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們在指責别人的私生活(如群p,性交易)時,到底應該指責什麼。
如果在雙方自願意識下去體驗欲望,本身并沒有問題,我們反對的是違反意願、傳播疾病、縱欲過度。而道德層面的危害家庭則是一個模糊概念,比如某夫妻,在彼此知曉的情況各自有自己的情人,這樣的事情應該是一種不提倡也不反對的,這是别人私生活,并不應該被外人橫加指責,他們之間并沒有造成傷害,而恰好在道德上指責了别人的私生活,反而對别人造成了傷害。
這種傷害同樣是裡奧母親對他兒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對于裡奧的本身,我認為他将性作為愛好或者他基因就有X瘾,都是可以理解的,回到生物學上,就是欲望在每個人個體上的差異,沒有對錯。我們從來反對的都是傷害,而不是欲望本身。
而片中南希的性是保守的,罵那些穿衣的女學生是D婦,一輩子沒有過高潮,都是在假裝生活,但當她老了,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體驗真實的生活,當她終于直面自己的欲望的時候,才認識到性欲本不是一件可恥的事。
但是出于道德,她認為PC是可恥的,所以在對話很凸顯她自我矛盾的心理,讓人們有點讨厭這樣一個角色,她的不尊重,窺探隐私,都給人極強的不适感。
如果解析南希的性,則是基因以外的心理問題,因為她矛盾的心理,讓自己從沒有按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她在年輕時曾享受一次美好的野外體驗,但由于她過度的保守,以至于她都不能了解自己的身體。所以最終她在打開内心後,甚至都不需要肢體接觸,她就到了高潮。
這種被壓抑的性心理和基因的性冷淡或者對性無感又不同,就像彈簧一樣,壓力越大彈力越大。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遇到裡奧一樣美好的人,她會怎麼樣?一個事很好說明:電影《聚焦》中講述天主教教主性侵兒童的案件,被壓抑的欲望是不是會變成一種變态的傷害,是需要被廣泛關注研究的。
很少人去探究影片中表達的"性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應當被社會接受"的概念。正是因為性被道德妖魔化了,我對影片下的很多評論,恕難以認同。
我們國家本來就缺少對性的理論研究,難得有李銀河教授去讨論,也因為她的隻言片語被網友曲解而構成網暴。
李銀河教授的一些研究我認為就是當下也依然值得被讨論。
2005年6月,針對都市白領族的"閃婚",李銀河表示支持。(閃婚已被接受。)
2005年12月,李銀河的"廣州婚前性行為達86%"的觀點引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為"。(婚前性行為已被接受)
2005年8月,主張實行賣Y非罪化,根治性工作者犯罪。(注:交易非罪,傷害有罪)
2006年3月,李銀河的"同性婚姻方法"提案第三次受挫,仍2006年3月,聲援女子上班被強奸按工傷索賠。(注:同性可婚,保護權益)
2006年7月,李銀河為一夜情和"多邊戀"正名。(現代社會已暗流湧動)
回到電影上,雖然這部片子講的仍是一個自我救贖的主題,通過這樣的性,裡奧與南希最終都與自己和解,把自我與他人傷害降到最低。但不乏仍有很多哲學和社會層面的思考。
我相信這部電影的名字,祝你好運,裡奧格蘭德,也表達出導演的終極觀點。希望他這樣一個性工作者,未來也能夠被社會接受和支持,而不是歧視。
我們這個社會不太重視他人隐私,有位著名鋼琴家PC,被罵的體無完膚,他的私生活旁人可以少管一點,要把藝術家的藝術造詣和别人私生活分開,這個時代不是能有約翰列侬小野洋子全裸出鏡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寬容的看待人類每一個個體。
說的有點遠,祝所有看到這篇影評的人,不止收獲到完美的性體驗,也能收獲到理解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