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對,因為沒有合适的條目,這裡标記的是改編的話劇劇本《喜劇的憂傷》。

一、劇本梗概

喜劇編劇為了通過劇本的審查來到審查官的辦公室,審查官不斷向他提出無理的修改要求,而在連日來不斷的劇本修改之中,審查官的态度逐漸軟化,兩個合理創作出了一部引人發笑的劇本。

二、幕場分析

總體結構大綱

第一幕主要講:審查官對編劇的劇本感到不滿,提出将人物和背景改為中國的要求。

第二幕主要講:編劇完成了修改工作,還加入了審查官的話語。審查官再次提出要求,讓編劇删去接吻的情節,同時加上局長這一正面人物形象。

第三幕主要講:編劇又一次完成了修改工作,審查官仍想挑刺,但為了劇本的完整又決定保持原狀。審查官在配合編劇演戲的過程中逐漸被感染,甚至說出“戲比天大”,決定将局長這一形象删去。

第四幕主要講:兩人合力完整了劇本,編劇這時告知審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這部戲也不會再有機會上演了。審查官不再執着于家國大義,而是要求編劇活着回來。

總體結構分析

第一幕是故事的開端:交代了這出戲的核心設定,即改劇本。審查官和編劇之間初次建立對立關系,編劇要想辦法通過審核,審查官要提出無理的修改要求。

第二幕、第三幕是故事的發展:在劇本的不斷修改中,由于這些意見的提出和編劇想方設法的彌縫,劇本真的越來越好笑了。除了這條故事線的發展,人物狀态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審查官的态度逐漸軟化,甚至願意去配合編劇演戲,而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喜劇的魅力,開始不對劇本做無理的幹預,認為“戲比天大!”

第四幕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到了劇本完成的一天,審查官已經在内心裡欣賞起編劇和他的工作來。編劇這時告知審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這部戲也不會再有機會上演了,而審查官抛開了自己作為國家機器的立場,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要求編劇好好活着,活到劇本能夠上演的時候。

第一幕

編 劇 您好,審查官先生,自我介紹一下,鄙人……

審查官 不必了,編劇的名字我已經劃掉了,為了避免公事私辦。所以,今後,我們就以職務相稱吧。

編 劇 明白了,我叫編劇。

審查官 我呢?

編 劇 對不起,審查官先生。

審查官 不對。

編 劇 長官?

審查官 再想想?

編 劇 那……

審查官 你是想叫我瞎子還是獨眼龍啊?

編 劇 沒有,我沒這麼想過。

審查官 說實話。

編 劇 可您不是瞎子啊。

審查官 那就是獨眼龍了?

編 劇 沒有,我真沒這麼想過。

審查官 沒關系,我之所以這麼問你,就是想看看,你能否對我說實話。坐下。

開場即建立起兩人的形象,審查官此時的态度還是公事公辦,甚至有些不客氣的,而編劇則有些畏縮,兩人之間有一定的對立。

審查官 我可把醜話說在前頭,我本來對當這個文化審查官就沒很不滿意,我憑什麼要和你們這些人打交道啊?文化審查,文化需要審查嗎?在我看來,應該禁止一切的娛樂活動!現在是什麼時候?啊?前方的戰士,在那兒抛頭顱灑熱血,你們帶着大家在後方笑?我還可以告訴你,我剛從前線回來,知道我這個眼睛是怎麼瞎的嗎?

再一次突出審查官的人物形象,對于喜劇本身是厭惡的,也為下文的百般刁難做了鋪墊。

審查官 你現在心裡是不是在想,碰到一個不通情達理的審查官?

編 劇 沒有,我沒這麼想過。

審查官 這就好。你剛才說,這個點心是在哪家店買的?

編 劇 廣場南邊第二家。

審查官 哦,你還挺會買。

編 劇 對不起,我帶回去。

審查官 實話跟你說,我是從來不吃豆沙這種東西的。可也怪,我家老太太吃起來确實沒完沒了。

編 劇 審查官先生,其實要叫我說,就是點點心,您就給老人家帶回去呗?

審查官 嗯?嗯。

編 劇 明白,明白。(遞上點心)

審查官 你現在心裡是不是在想,他還是收了?

編 劇 沒有,我沒這麼想過。

審查官 臉上寫着呢。

編 劇 您冤枉我了。

審查官 說實話。

編 劇 就想了一點。我……我還是帶回去吧我。

審查官 放下。

編 劇 您看我還不如不買了我。

審查官 放下。

編 劇 我帶回……(送回點心)

審查官 真倒黴,碰到一個不講理的了。

編 劇 我真沒這麼想過。

審查官 你要是這麼想就對了,我就是個不講理的人。

依然是兩人之間的矛盾,且局面完全由審查官主導。

審查官 那個時候我還不是審查官。再說了,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故事被你們寫完了嗎,你現在弄個洋娘們在這兒談情說愛,你什麼意思?我問你,文運會的六不五要你們劇團傳達了嗎?

編 劇 傳達了。

審查官 第四條。

編 劇 不表現浪漫情調。

審查官 第五條。

編 劇 要以本民族的立場創作。

審查官 這還不明白嗎?

此時的審查官還是恪守綱領規則的形象。

審查官 對不起,編劇先生,這個劇本不符合文運會的精神,這樣的劇本,我不能通過。從你家陽台下來吧。

編 劇 您說哪兒有問題,我改啊。

審查官 問題很簡單,就兩點。第一,把外國主人公變成中國人,把外國的故事背景變成中國的,隻要你達到這兩項要求,這個劇本,還有可能通過。

前面是對這個劇本的大緻呈現,可以看出其實沒有多麼好笑,而其真正的作用在于與後文不斷修改完善的劇本形成對比,在逐漸的失控和由此産生的莫名的喜感中變得成熟;而審查官在這裡第一次提出修改意見,算是确定了之後幾幕戲兩人對手戲的一個模式,即劇本内容、提出意見、修改要求,而兩人關系的變化,尤其是審查官的态度變化,也就在這幾幕中這種模式的細微差别下呈現出來。

第二幕

審查官 熬夜了吧?

編 劇 淩晨打了個盹。

審查官 辛苦啊。

編 劇 我習慣了。

感同身受,歎息扼腕。

審查官 有!我就是那個導演哪!你指桑罵槐,含沙射影,你以為我聽不出來啊?你看,第三頁,“德國,吃的着炸醬面嗎?希特勒能做炸醬面嗎?誰敢給希特勒做炸醬面哪?”你不過是把窩頭換成了炸醬面,其他的話還不都是我的原話?!

反正我是從這裡開始笑的,也開始進入這個戲劇情境之中。後面的情節也類似于此,在審查官的意見之下這個劇本逐漸有了生命力和笑點,這也是打動審查官的一個原因所在,即親自讓一出好戲成形。

編 劇 我就是對您那句話我印象太深刻了,對不起審查官先生,我删了它!

審查官 别删。

編 劇 不不一定要删。

審查官 不能删。

編 劇 必須得删。

審查官 不要,不要删,就這樣!你想啊,這個炸醬面,噎得死他嗎?改回窩頭,改回窩頭!

編 劇 明白,明白。

審查官 這樣才能體現導演意圖啊。

編 劇 改好了。

審查官 哎呀,你幹活怎麼這麼糙啊,這兒還是炸醬面呢!

編 劇 其實我也覺着呀,這個窩頭它一定比炸醬面噎人呀,我要是一個字不改照抄您原話不是怕您不高興嗎。改好了。

審查官 嗯,不錯。

審查官開始注重戲劇本身了。

第三幕

審查官 唉,這麼短的時間裡,讓你憋出這麼個邪玩意兒,也不容易。你念念怎麼改的?

編 劇 許山伯的詞,“我為國而戰,為國視死如歸,為國戰死沙場。”

審查官 這樣不很生硬嗎?

編 劇 我知道,可我實在想不出别的來了我。

審查官 這個戲如果這麼改的話可就沒意思了,這麼生硬地加為國,我看還不如為鍋呢。

編 劇 您喜歡為鍋?

審查官 我沒說喜歡為鍋,我是說兩者比較起來,似乎為鍋更合情合理。

編 劇 明白,馬上改回來!

審查官 哎,我沒說我喜歡為鍋。

編 劇 我知道我知道,馬上改着呢!(趴回改劇本)您看,都改成為鍋了。

審查官 嗯,合情合理嘛!

編 劇 可我們就是沒有為國呀。

審查官 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個……民以食為天吧,這老百姓也做飯哪,要拿鍋做,國以民為本哪,這民就是國,國就是民哪,那麼為鍋就是為國,為國就是為鍋啊!

審查官開始為了喜劇本身,甚至忽略掉自己先前提出的,基于“正能量”的修改意見。

審查官 哎?我倒是有個小想法,不行不行,我是外行。

編 劇 您說出來呀,也許會有幫助的。

審查官 那我說了,你别在意。如果這個局長他是抓犯人上來的呢?比如說他抓小偷,然後路過這裡,造成他們兩個的分開?

編 劇 可以呀!

審查官 我這可是随便說說。

對喜劇的熱情逐漸高漲。

審查官 不好不好,這時候局長再自我介紹啦!删了删了。

編 劇 不能删,删了局長該不高興了!

審查官 什麼他媽局長,戲比天大!!删!

編 劇 漂亮。

前面的鋪陳最終過渡到了這裡一句“戲比天大”,審查官在創作熱情的驅使之下無視無理的修改要求。

審查官 對!換個好看點的男演員演,隻要你這個劇本按照我的思路來改,我可以睜一眼閉一眼。

編 劇 審查官先生,我必須由衷地說,您是個天生的喜劇作家。

審查官 嗯,是嗎?

編 劇 是,我這就回去改,對您的幫助,萬分感謝!

審查官 還有呢!

編 劇 還有?

審查官 明天,把你們的服裝道具都給我拿來。萬一,你們在裡面走手腳呢?

編 劇 明白,明白。審查官先生,明天見!

心态已然發生轉變。

第四幕

審查官 等等,等等,等等!你得回來,你得活着回來,你不是會演戲嘛?我教你,到了戰場上,敵方的槍一響,你趴在地上裝死,或者幹脆當逃兵,無論如何你得活着回來,這個劇本我給你留着,等你回來上演。

編 劇 您說這話合适嗎?

審查官 這是秘密!但是我必須要謝謝你,這幾天,你讓我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讓我知道了笑還是件有意義的事情,你的劇本我看了很多遍,在家裡,辦公室,甚至在路上,我笑了笑得我腹肌都發達了,我對于你的熱情對于你的才華對于你的頑強我打心裡邊佩服,我要看着戲上,我要看你寫的書,我要看你編的戲,讓我更愉快吧!所以,你必須活着回來。

審查官與編劇的關系也發生了轉變。

編 劇 明白了,您現在是以審查官的身份在跟我說話嗎?

審查官 這還重要嗎?

編 劇 告訴我您叫什麼吧。

審查官 就叫我獨眼龍吧。

再次給出這種轉變,與開頭形成呼應。

三、主要人物分析

我覺得這部劇最打動我最讓我感覺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明着隻是在講一個劇本的修改過程,但真正的細膩的暗線,就是一個原本身為國家機器的人,如何被一個美的事物,被創作本身所打動,最終回歸到一個人。

審查官開場時是不報自己的名字的,隻拿“編劇”稱呼對方,讓對方拿“審查官”稱呼自己,姓名的缺失意味着身份的抽象化,個體被更大的事物代表,也即,國家的文藝審查機器審視國民的文藝創作。到了最後一幕,我們看到,審查官讓編劇稱自己為“獨眼龍”。值得注意的是,他原先提到獨眼的事情時,是有一個悲慘的前史的,也即被日本兵弄成了這副模樣,他開場便對“獨眼龍”這種綽号有着抵觸情緒,甚至主動警告對方不許取這種綽号,而到了最後,他主動又把這個綽号搬了出來。這裡有兩點可以挖,一個是,“獨眼龍”而非“審查官”,說明審查官不再将自己當作一個身份認同的象征,不再是官僚體系中的一部分,而是一個個體,他和編劇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再是開場時的冰冷隔閡,而是心意相通的朋友,或者說道友;二個是,審查官不再覺得這是什麼心魔了,這是可以開玩笑的事情了,這種事情可以被自己當成好笑的事情了。

所以除了回歸個體這一主題,還有一個主題,就是戲比天大。整部劇到最後,就是為了說明一件事,即,什麼是真正好笑的事情,審查官走到最後的一個人物弧光,除了從國家機器變成個體,就是,從不好笑變得好笑了。我們看到那個編劇和審查官合力攢出來的劇本,許多的笑點都來源于審查官的意見,或是為應對無理的要求而生改給改出來的别樣的包袱,或是他主動提出的,應該如此的好笑的地方。在改劇本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審查官的一次能力的訓練,劇本寫完了,他也有了笑的能力,他對于喜劇的創作,有了自己“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不可撼動的準則。所以在改到興頭,情緒頂上來,他才會高呼,“什麼他媽局長,戲比天大!”

局長,又是一個國家機器的象征。于是到了這裡,我們提出的兩個主題就能夠串聯起來,也即,一個國家機器的象征是如何為了喜劇對抗國家機器,重歸個體的。就像結尾那句,“就算要死的話,也是為了鍋,為了媽媽的鍋,為了,媽媽鍋裡的肉!”

為鍋,不是為國,其實就是,為小我,不是為大我。看到這裡其實就在想會不會三谷幸喜老師的原作會更好,這裡批判那種軍國主義的意味會更濃,編劇入伍的那種酸澀感會更深。現在這樣也還可以啦,但是畢竟是削弱了這層意味,顯得就有點違和。我還蠻喜歡這種似乎有些不正确的内核的,就像我雖然不太喜歡賴聲川老師的相聲劇,但《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裡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大清國沒有大我,隻有很多很多個小我。

最後還要說一句,三谷幸喜老師真是厲害啊,這應該是我第二部看完會有嫉妒感的劇本,第一個是《枕頭人》。這麼說起來,兩者之間還是有不少共同之處的,也确實都是我想寫出來的那類劇本。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