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全國上映的第一天,我看了自己所在地的第一場《夏雨來》。
說實話影片裡确實有幾處槽點讓我尴尬懵逼,比如夏雨來被打暈又莫名其妙醒來,像是為了利用趙曙光老師在潮汕人心中的偶像地位去刻意營造淚點;洋人賣不出去的兒童就要弄死掩埋,為了塑造惡人形象卻沒有诠釋合乎邏輯的行為動機,像是為結尾村民得知孩子死去才醒悟,齊心協力捉拿洋人而刻意編排;夏雨來猜測鴉片和高濃度酒精混合後會緻人死亡,卻仍然拿員外做實驗,這是最大的槽點,如果劇情上闡述了夏雨來早就知道這不是死亡原因還勉強說得過去,即便員外是欺男霸女的惡人形象,也沒道理讓代表正派形象的狀師在公堂上當場殺人。
然而看完後,我在朋友圈和豆瓣評論上都給了《夏雨來》不錯的評價,有一部分是作為潮汕人對童年偶像的私心,對“家己人”的偏心。但是更大的一部分,是在關注電影幕前幕後發現,這個稚嫩的影視團隊屢屢碰壁,冒着破産的風險仍然願意一試再試創作潮汕影視,與其說他們的電影是向外傳播潮汕文化,不如說是服務于“家己人”的“向内鞏固”。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不必說潮汕文化内涵,光是潮汕話已經說不标準、不會說了。

看到有不少人帶着節奏拉踩《夏雨來》,罵它濫賣情懷、空有其表。我還是忍不住詳談下我的看法。
《夏雨來》在對外宣傳上沒起到什麼作用,但其對内鞏固上意義重大。
随着現代思想和傳統潮汕思想的碰撞,親情和血脈、宗族認同被弱化,而《夏雨來》就是在鞏固潮汕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家國情懷的家是根基,對于家的愛足夠強大——“同根共榮”,才能凝聚人心,抵禦外敵。
我看到有人說,《夏雨來》把所有惡的形象硬塞在一個洋人身上,而沒有講學習近代西方的工業技術的好,是盲目排外。但在這部喜劇片裡,西蒙這幾個“紅毛鬼”形象,正是清末時期西方侵略者的縮影。
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鴉片戰争末期,這裡面的英國反派參照了那一時期前後的英國侵略者,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的兩年前,“英格伍德号”搭載幾十名清朝幼女出口販賣,而英國布、鴉片的銷售數不勝數,這些事件都很符合當時英國侵略者的曆史形象。絕不是胡編亂造、強行硬塞。而片中金秀才對洋人器物的盲目崇拜,事實上肯定了當時洋人工業技術的發達,隻是服務于影片主題抵禦外敵而設置成誇張的諷刺形象。
所以結合時代背景而言,這個外排得不盲目。

還有人說電影前半段是小品雜糅,布店賣女兒與夏來碧的兒女私情和後半段揭露主線割裂嚴重。
但是依我看來,布店賣女兒時夏來碧的奮起反抗,在前期塑造了夏來碧愛憎分明、明辨是非但是沖動急躁的人物性格特征,為後來她打紅毛白人,公堂上認為自己是殺人兇手而大膽認罪做了鋪墊。借兩個年輕人的兒女私情向觀衆展示了崇洋媚外的金秀才卻有一個留學海歸但能心系家國的兒子,師夷長技而非媚夷,輸出了對潮汕兒女認祖歸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期盼,和電影主題緊密相連。

更有甚者,說《夏雨來》傳播迷信,但事實恰恰相反,說電影中的文化符号沒有起到作用也是無稽之談。
片中夏雨來暈到後,他的姐姐要喂他喝符水,這樣的迷信做法并沒有被提倡,夏來碧拿走符水明确拒絕,說明本片的主題依舊是排斥迷信的。後面的劇情也并無矛盾,夏雨來本是一個不信鬼神,理性聰慧的知識分子,但是女兒出事後他“求神拜佛”,祈禱神明保佑,在這段劇情裡利用了許多潮汕文化元素,然而這些行為并沒有激發“神力”來影響劇情走向。隻是讓夏雨來求得心安,減緩焦慮,更有信心拯救女兒夏來碧,主要體現了潮汕文化裡的神明信仰對于人類安撫精神、強化意念的重要性,而非盲目迷信。 在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裡,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也表示過“信仰的力量”。
不僅反迷信,片中還時常表達着反封建,反貪污腐敗,反重男輕女,反毒反侵略等思想。
最後說飽受诟病的“屎尿屁”笑點。
我認為屎尿屁的笑點放在這個曆史背景之下是合理的,清末平民百姓的文化水平并不高,結合本片的喜劇性質,這些笑點并不是單純的低俗融合,還是略有可觀性。我們看以前星爺的電影也充斥不少屎尿屁的笑點,和影片并不相互沖突割裂。
當然《夏雨來》後半段的笑點和淚點利用背景音樂斷斷續續地頻繁來回切換确實過于刻意倉促,但這些問題并不至于讓它被說是0分作品。
本片中最令我驚喜的是一開始縣令、夏雨來和金秀才的對對子最後來了個前後呼應,扣住主題,升華主旨。這樣的設計是有藝術性的,有才華的。
在使用本平台多年以來,對于此類喜劇影片的分數了解,《夏雨來》大概是6分及格線以上的,但是主創團隊沒有與大片工廠相媲美的人力财力,也期待潮汕老戲骨們可以繼續走上熒幕,我仍願意多給它一顆星。希望潮汕影視可以走出璀璨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