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是由謝添、焦菊隐執導,于是之、鄭榕等老戲骨演繹的一部電影。在這部京味十足的電影中,大千世界,衆生百态,三教九流,都表演的活靈活現,可以說是人物群像刻畫的典範。可雖然人物衆多,卻泾渭分明,人物形象飽滿立體,令人拍案叫絕。
《茶館》分為三幕,以小見大,講述了戊戌年間、民國初期、國民黨統治時期各二十年間的故事。電影鏡頭大都在茶館和前來上座的客人身上,卻通過各人物的言談舉止、衣着相貌和小小的茶館的興衰變遷,折射出了舊時代的北京城的滄桑巨變。
電影從大傻楊的賣唱聲中開始,由熙熙攘攘的大街到生意興隆的裕泰茶館,緊接着,便來到了故事的主角—王利發身上。子承父業的王掌櫃,處事圓滑所以裕泰茶館也常常是座無虛席。緊接着,電影通過十二分鐘的時間,移步換景,松二爺、常四爺、唐鐵嘴、德爺、劉麻子、秦二爺一衆人物紛紛出鏡,真有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此時的大清已經是回光返照,戊戌變法的失敗,莫談國事的張貼,市井小民的生活狀态,處處印證着常四爺 “這大清國,是要完呐”的谶語。電影有一處鏡頭處理得很好,秦二爺和常四爺在處理乞讨母女上的不同态度,其實是民族資産階級和愛國封建勢力的沖突,秦二爺首次提出了實業興國的先進思想。
第二幕,在大傻楊的賣唱聲中,故事來到了二十年後的民國。此時的茶館,生意慘淡,人手不夠,掌櫃王利發雖然進行了大改良,卻依舊是“改良改良,越改越涼”。茶館改良開張,本事一樁喜事,前來光顧的卻是一群掠奪百姓的大兵,可憐的王掌櫃,家财散盡,就連桌布也沒能保住。惆怅間,我們又一次見到了人物群像:旗人松二爺發出了“大清國不一定好,到了民國,我挨了餓”的感慨;崔先生自覺世态炎涼,堂堂大學士卻“ 隻會念經,不會幹别的”;算卦相面的唐鐵嘴混出了一番名堂,抽着哈德門的香煙,得意洋洋道“兩大強國伺候着我一個人,這福氣還小啊”;人販子劉麻子最終自食其果,被就地正法,處死街口,王掌櫃看着,閉緊了雙眼。
又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賣唱的人大傻楊風燭殘年,王掌櫃也是老态龍鐘,舊時代終究是落幕了,無産階級登上了舞台。影片最後,蕭瑟的茶館,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這三位舊時代的代表人物齊聚一堂。興辦了一輩子實業的秦二爺,家底被抄,悟出了“有錢就得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千萬别做好事”的真谛;甯折不彎的常四爺,吃過大清的牢飯,扛起過義和團的大槍,扪心自問,“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隻盼國家像個樣的他是真的“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至于裕泰茶館掌櫃王利發,作為一個本分買賣人,他左右逢源,他逆來順受,他懂得改良,但他挽救不了一個沒落的時代,最終被舊時代吞沒。三位老人,揚撒紙錢,頹然散場,隻留了“莫談國事”的牌匾,訴說着六十年間的興替。
第一次寫影評,看完内心真的是五味雜陳,更多的是對老戲骨的緻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