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比起第一部,好了不是一點半點。我曾在第一部的劇評中說過(喜劇還是現實劇,這是一個問題。(破事精英)劇評 (douban.com)),這部劇最大的問題可概括為三點,即喜劇内容單薄,結構和劇情線索單一過于扁平化和導演主觀價值觀要素輸出過多。

但在第二部中,能明顯得察覺到導演在有意識的改變劇情内容的結構,從劇集中後部分開始,一集中存在有伴随着多個人物或多個事件的發生,彼此纏繞該劇集的主題從而進行共同闡述的現象,如同窗異夢、治愈緻郁之愚兩集。主線纏繞或多支線的結構無疑豐富了故事内容,增加了精彩度。可這種嘗試就算是在中後部分也是寥寥可數,或在有的劇集中表現得并不明顯,因此隻能說是一次進步,仍有待提高。

對比橫向一集一個主題的内容扁平化劣勢稍許進步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第二部的縱向邏輯和内容向處理則更加圓滿,堪稱精細之作。縱向即指每一集中的内容闡釋,導演的現實世界價值觀輸出與喜劇題材本身結合得更好,更融合,沒有第一部顯得那麼突兀。第一部中,韋正選擇了一種近乎強行輸出價值觀的方式,而且因為劇集時長的限制,每集結尾解決公司社會問題的方式往往倉促收尾,沒有邏輯上的詳盡解釋,主演們算是勉強站在正義的一方,這個主題就算告一段落了,給人一種想說得太多,但篇幅太短而讓人眼花缭亂的錯覺。第二季則不然。能感受到第二季的内容表現上,韋正更手到擒來了一些,也意識到這種一集講一個社會現實主題的局限性,即很容易理不清道不明,陷入種種邏輯斷層的誤區,因此在第二季中,他開始嘗試将某些主題(如辦公室戀愛,智能AI,公司架構重組與管理層換位)用二到三集甚至更多來闡述,自然顯得遊刃有餘,而在放慢了劇情節奏的同時,觀衆也可以更容易察明其中的一些小細節、小彩蛋,更好的體驗該劇制作方的良苦用心和細心安排,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并且能看到明顯進步。

在雙标狗一集中,結尾唐海仙變回唐海星,面對梅虛張聲勢聲稱有葛總留在絲襪上的證據那一段,不僅讓人熱血沸騰,而且有理有據,給這一事件的收尾做了個堪稱完美的結局。從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韋正在第二部中已經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價值觀輸出,讓劇情怎麼變得更飽滿,讓邏輯怎麼更通順——甚至不僅要更通順,還要有點睛之筆,還要将結尾社會現實問題的收尾處理得更委婉,都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第二部比起第一部讓觀衆更有體驗感的根本原因。

雖然很多方面有了肉眼可見的進步,但比起第一部,也還存在着仍未見改善的地方。比如喜劇題材作品最大的核心:喜劇手法和内容。第二部依然是老毛病,諧音梗要素過多,強行諧音的地方過多,很多諧音梗比冷笑話還冷,劇中有極多的諧音字湊成的四字成語作為各種問題的解決竅門、訣竅,乍看勉強能接受,可一部劇24集翻來覆去的用這種極其低級甚至不用動腦子的喜劇包袱産出方式,實在難脫創作者投機取巧之嫌。不僅如此,各種日常對話中随口蹦出幾個諧音梗在劇中已是屢見不鮮,筆者在微博中看到大部分劇迷都在吐槽諧音梗過多已然造成了審美疲勞,可筆者認為,矯枉過正一點來說,諧音梗的根本問題并不是審美疲勞,而是甚至根本沒有起到任何喜劇發笑的作用,全劇諧音梗成百上千,第一部和第二部加起來沒有一個諧音梗在看得時候令我發笑過,反而是第二部劇情上的角色碰撞産生的喜劇效果确實比第一部好了許多。

韋正在知乎上說,當今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已經不太能接受《武林外傳》《家有兒女》那樣平和的喜劇内容,因此他想做更多現實題材的“悲喜劇”。我們能感受他的野心和做新嘗試的勇氣,這沒問題,每個時代都需要新鮮的血液注入。但是,筆者秉承着“固定藝術形式理應從其自身出發、延伸、擴展”的觀點,仍認為作為一部喜劇題材的作品,喜劇内容才是這個作品最紮實的根、最根本的底,先把喜劇内容做好,再談其他,與“先成人,再成才”是一個邏輯順序。如果韋正導演單純想做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大可以做徹頭徹尾完完整整的現實劇,然後在其中插入一些或幾個輕微喜劇元素(如《我不是藥神》定義為揭露社會現實的作品,可其中仍有寥寥令人發笑的點)。可若是選擇了喜劇主義題材這條道路,當然應當以喜劇為本,不要總想着諧音梗這種毫無營養、毫無技巧的内容産出方式,先把觀衆逗笑了、再引發觀衆深思,也不遲。

最後解釋一下為什麼在第二部比第一部進步這麼多的情況下,筆者仍和第一部一樣給第二部打了三星。因為,豆瓣的評分機制是五星制,第一部在筆者心裡是五分,還差些達到及格的地步,換算成五星制,就是二點五星,四舍五入到三星。而第二部大概有七分左右,但是是在喜劇内容不夠合格的情況下給一部喜劇作品打到了這個分數,因此若換算成五星制本應是四星左右,可“喜劇作品的喜劇不過關”實在是難以聲稱這部作品内容優良,便也隻好打到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