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一來是因為胡歌,二來則是放松。看完後想想,如果不是在電影院,而是自己在宿舍常有的邊吃晚飯邊看電影,那恐怕是很難堅持看完了。

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刹,我好像還沒準備好,然結束了。我一直坐到最後,似乎也沒再看到任何的彩蛋或補充。本來習慣的看完就寫點影評記錄一下,終歸因為自己沒有想好而推後。今天看了其他人看完電影寫的影評,感覺電影想要表達的很好,可能也準确get到了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終歸是千人千面,所以我也記錄一下自己看完電影的感受,或許也受了剛才看到的影評的影響,但更多還是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電影的情節很難叙述清楚,聞善作為一名從編劇轉行寫悼詞的研究生,近四十歲,依然在做着在外人看來不穩定的工作,而他似乎也意識到了。他不是放蕩不羁愛自由、生性灑脫的人,以至于無所謂職業,所以他不敢和他的父母講他在北京真正的工作。相反,他内斂、自尊而又有一股執着的勁,電影裡稱為“狗”,在我看來狗不是形容某一特定性格,而是描述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在聞善身上也很明顯。他不是無所謂,他一直在觀察,一直寫他的劇本,那個角色一直都在他腦子裡醞釀,但是他沒有辦法把他寫出來。因為那不僅是一個角色,可能更是那個他向往而又無法成為的自己。或許他也還不清楚那個向往而又無法成為的自己的模樣到底長什麼樣子,所以他不斷觀察,成為了寫悼詞的人。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寫悼詞,讓他能對一個個已經完結的人有更加立體飽滿的了解,從而反觀自己。最後,他寫出了自己想寫的角色,那個角色也消失了。因為實現了從主客二分到一統的過程。

坦白講,聞善像極了生活中很多人。這群人很普通,但又不甘于普通。普通不等于不能閃光,普通不等于不值得過。普通人也有夢想,這種夢想不一定需要達到世俗所謂成功的标準,夢想是一種自我滿足與實現。但現在的社會太匆忙了,太浮躁了,甚至太悖論了。這個世界的運轉是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推動的,而這個社會又期待每個個人都不普通。所以,我們接受不了自己普通,總要去做那個世俗意義上更好的人。然而,當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才會了解,其實普通本身也有意義。普通也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接納自己,做好自己才是重要的。最後的一統,我不曉得到底是聞善變成了那個角色,還是那個角色向他回歸,但是,不論哪一種,我想都一定是最好的自己。

那我呢,似乎也在迷茫着,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卻也不甘于普通,不敢普通。似乎一旦承認自己的普通,那麼一切都會崩塌。我小心翼翼的推進生活,做那些所謂應該做的事,然而會排斥,會拖延,始終無法喚起自身内在的沖動也熱情,但一直堅持着。之前聽過一種病是空心病,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