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嚴重劇透注意。

掐指一算看完電影正好一周了,而我還沒從情節裡走出來。有時候上課想到這個結局就心梗,處于一種想罵卻罵不出來的感覺裡。我的确被這個結局煽情到了,畢竟丹尼爾的邦德是我成年以來最喜歡的人物,而看着他在銀幕上壯烈犧牲,我不可能不為止動容。但是這并不妨礙我認為《無暇赴死》本質上是個令人失望的007電影——或者說根本不能算是007電影了。

它大概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退休五年後,因為MI6的生化武器流落歹人之手,邦德不得不接受CIA好友的邀約,再次為正義出戰。他在調查中意外發現,曾經的女朋友瑪德琳并沒有背叛他,并且還為他生了一個孩子——

我覺得寫到這裡,問題就已經非常明顯并且非常嚴重了。這到底是家庭倫理肥皂劇,還是007?邦德就不該有孩子。我就這麼說吧:任何一個角色都有在銀幕上喜當爹的權利,除了詹姆斯·邦德。因為這個角色的魅力就在于他孑然一身、無牽無挂,在于他睡遍世界美女卻依然能抽身離開,風流又無情。邦德和孩子就像油和水,根本不可能兼容——誰進電影院是為了看邦德當爹帶孩子的?WHAT THE ACTUAL FUCK? 為什麼要賦予他一個完全沒必要的身份?

著名英國非虛構作家Ben Macintyre就寫過:邦德沒有朋友、沒有政治立場、沒有家人、沒有過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得以心無旁骛地為女王和國家戰鬥,始終孤獨又悲情,這才是這個角色的核心。塞給他一個孩子,這個決定既爛俗又荒謬——邦德怎麼可能允許自己留下孩子?他不知道孩子會成為把柄嗎?

讓詹姆斯·邦德就做詹姆斯·邦德吧,不要把他變成鋼鐵俠或者金剛狼,他不需要一個孩子來襯托他的人性,他不需要為老婆孩子犧牲自己也已經是英雄。這就來到了第二個讓我出離憤怒的點:他們把邦德殺死了。

Ben Macintyre在那本007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題是:The Spy That Never Dies。我很想問問Macintyre老師在看完這個電影後有什麼感覺?是不是很想把書敲在導演腦袋上?沒錯,邦德就是永遠不會死的那類角色,他遊走在生死邊緣,卻總能化險為夷。這也是這個角色的精髓之一。現在倒好,我不知道有幾年腦血栓能寫出這樣的劇情:邦德不僅死了,還是為老婆孩子死的。

WHAT THE ACTUAL FUCK???

第三幕的最後,邦德被反派Safin下了毒,他隻要接近瑪德琳和馬蒂爾德(邦德的女兒),她們就會死。不光如此,毒藥可以輕易傳染,意味着哪怕他不碰她們,但是碰了其他人,一傳十十傳百,遲早會接觸到她們然後令其喪命。多麼完美的方案,邦德隻能去死了,是不是?

且不說這個情節有多麼庸俗,這根本就是宇宙級别的out of character。最後一幕,邦德站在樓頂,凝視着天空飛過的導彈,眼神平靜而釋然。對不起,我不知道這是誰,反正不是詹姆斯·邦德。《皇家賭場》展現給我們的007,充滿了一種幾乎粗粝的生命力。他被人算計過、被下毒、痛失摯愛、無法通過最簡單的測試......但這都不影響他一次次回到戰線上來,為女王而國家赴湯蹈火。不管是書裡還是電影裡,邦德的形象始終是這樣的:縱使他一無所有,遍體鱗傷,也依然會在苦難中蹒跚行進,一往無前,for Queen and country。

007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系列IP的主角,身上有着不可違逆的規則。我敢說其中之一就是他不能死掉。他就是那個我們可以看着他出生入死,而不用擔心他會真的離去的角色。他會被暫時打垮,但永遠不會被真正打敗。這是他的光環,也是他的魔力,世世代代的觀衆之所以愛他,愛的就是這份不切實際。現在倒好,各種陳詞濫調的情話、家庭溫馨、父親為女兒出生入死.....這是《飓風營救》吧?

(不,不是,因為這個拍得還不如《飓風營救》。)

除此之外,我必須再再再吐槽一下瑪德琳·斯旺女士。這個角色在《幽靈黨》裡就極其失敗,《無暇赴死》裡基本也沒救回來。她是一個塑造得非常糟糕的角色:我們不知道她的個性(對比之下,Vesper和Paloma一登場我們就知道她們是什麼樣的人),無法與她共情,她的角色幾乎沒有記憶點。沒人會質疑邦德為什麼愛Vesper,但你隻要搜索一下就能看到一大片人困惑邦德怎麼就愛上她了。

我不否認蕾雅·賽杜在《阿黛爾的生活》裡表現出衆,但是選她當邦女郎實在是個錯誤的決定,為此選角導演值得被浸豬籠。她在電影中差不多隻有兩個表情:困,和難過,除此之外她和丹尼爾沒有任何銀幕火花(可能因為她比他小了将近20歲吧)。這不是我一家之詞,我随便引用幾個爛番茄的影評:

“兩位主演的吸引力無可置疑,但他倆的愛情壓根沒有一絲火花。他們的互動略顯尴尬,無法像2006年《皇家賭場》的邦德和Vesper那樣點燃銀幕。”

“如果說有什麼,Lashana Lynch的新007是個更有趣的互動對象,相比瑪德琳來說。邦德和瑪德琳之間缺乏的化學反應委實令人難受,這本來不會是什麼問題——但電影恰恰建立在邦德對她的狂熱愛情之上(丹尼爾·克雷格和伊娃·格林在《皇家賭場》裡就很不錯,這就是為什麼四部電影之後,看到邦德造訪Vesper的墳墓,還是會令我們深深動容)。”

“問題就是電影篇末建立在一段幾乎沒有任何戲劇化的關系之上:瑪德琳的角色如此單薄,隻能算是過世的Vesper的一個影子——那段愛情被伊娃·格林演繹得如此刻骨銘心,以至于你完全相信它能夠穿透詹姆斯·邦德這個為國家而生的利器。”

“瑪德琳和邦德的化學反應從來都不讓人信服......公平地講,這個時代的所有邦女郎都被Vesper遠遠甩在第二位。”

“不幸的是,即便是充滿感情,即便有那些美麗的情話,我們還是難以相信這對情侶深深地愛着對方。這很令人遺憾,因為,說到底,正是這段關系,這份愛情,成了這個電影的主心骨。”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誰想看我能把原文全找出來。本人就喜歡這種明目張膽的拉踩。

...
《英國每日電訊》:“對不起,瑪德琳,Vesper永遠是詹姆斯·邦德的唯一真愛”

事實就是,選擇讓這個角色回歸就是最大的敗筆。她和邦德之間的感情完全沒有任何鋪墊,沒有任何發展,你怎麼能指望觀衆突然之間相信邦德愛她愛到死去活來?電影裡邦德将她送走後獨自過了五年,後來又跑來找她,對她傾訴衷腸......可是你那五年裡看着挺自在的啊?另外,我們從來沒見過她撫慰他,逗得他笑(其她女性角色基本都做到了),而她還是兩部電影的主角。在我看來,這段感情線乏味而強行,就好像——我引用另一篇影評——就好像制片人揪着電影院裡的觀衆,在朝他們大喊:“記不記得上一回邦德娶了Diana Rigg(《女王密使》中邦德妻子的扮演者),而那簡直棒極了?啊哈,這次也是!”

這次不是。

就看看多少人喜愛古巴那一段、并稱之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吧,瑪德琳甚至不在那一段裡,這是多嚴重的問題。回想2006年《皇家賭場》,Vesper出場之後,直接将全片引入高潮。十五年後,《名利場》直接這麼寫道:“在丹尼爾·克雷格的邦德時代裡,最精彩的一幕中沒有動作,沒有槍支,沒有搖勻或攪拌的馬提尼酒。最精彩的一幕發生在火車上,在一張餐桌旁,邦德正準備和會計見面,後者負責給他彙上百萬美元,參加黑山一個高賭注的撲克遊戲。走進來的正是Vesper Lynd(伊娃·格林飾)——她坐下來宣布她就是錢。”

選擇讓邦德死掉已經很過分了,選擇讓邦德為一個根本沒什麼亮點的女人死掉是值得坐牢的罪過。最後一幕瑪德琳開着車,看着女兒說道:“讓我給你講一個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是邦德,詹姆斯·邦德。” 有人這麼回應道:可是她也沒和他在一起多久。她能講什麼?

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和别的間諜不一樣,他始終是孤獨的,一無所有。讓一個冷酷的間諜擁有一個女兒,嗯,不錯的想法,但是007電影不是它該存在的地方。觀衆看007是看什麼,看他為老婆孩子熱炕頭嗎?看他走入窮途末路不得不犧牲自己?根本不。放過邦德吧,就讓他俗套地拯救世界,俗套地喝酒飙車,再俗套地到處睡一睡不好嗎?這些正是這個角色的特點啊。

電影在北美上映之前我看到推特上一個影評人長籲短歎,最後說反正我們永遠有《皇家賭場》。唉,看完之後我理解他了,想當年《皇家賭場》多麼驚豔,怎料就出道即巅峰了。或許連美輪美奂的Skyfall,都無法在劇情、張力、風格以及節奏上,超越2006年的這一部。

寫到最後又想到另一篇影評:或許《無暇赴死》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它的創作團隊誤認為《幽靈黨》是個很吸引人的故事,因而選擇将該片作為前者的續集。我想說,《幽靈黨》爛透了,而這個電影繼承了它平庸的角色和一團稀爛的劇情,現在在爛番茄能有84%新鮮度,制片人和導演趕緊跪下來感謝佛祖吧。

我想引用Ben Macintyre的這一段來結束這篇吐槽:

“邦德是誰不重要,他代表了哪一代人,也不重要。他可以是金發或者棕發,流血或者不流,沒有區别。每一個邦德都不受社會約束,同時又在拯救社會本身;他充滿魅力,但本質上孤身一人;他有标志性的物品——汽車、衣服、手表——但幾乎沒有人格特征或怪癖。他沒有政治立場,沒有朋友,沒有家庭,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他是很多英國人幻想成為、卻無法成為的那類人:一個獨行俠。”

反正我們永遠有《皇家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