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看了《無價之寶》的韓國原版《擔保》,是2020年的電影。

...

相比而言,個人認為從人設、人物關系、伏筆細節上來說,《無價之寶》都比原版更好:

原版《擔保》中的單身中年男其實并不具備特别明确的設定,展示給觀衆的隻是他的單身狀态、催債職業、身邊有個同事兼兄弟,看不到他作為主視角所應該具有的更詳細的生活狀态,他為何始終單身?情感狀況如何?除了小女孩之外,他還在乎誰?他原本的生活目标是什麼,還是說就是單純沒有目标地活着?如果不是小女孩走進他的生活,他原本的人生軌迹會是怎樣?

而在《無價之寶》中,創作者對石振邦這一人物做了更詳盡的日常狀态和前史的展現:由于無孩而離異,但本身卻喜歡孩子;唯一的朋友楊武曾經被他救過命,因此盡管他很廢柴卻仍然和他形影不離地做兄弟,也側面反映出石振邦确實是個重情義、敢于為身邊人勇敢一把的人物光環,凸出的是一股子野性;石振邦和曼麗的情感關系也搭建起來了,能夠展現他的情感偏向和之所以多年單身的原因,這是原版中沒有的;而且楊武作為“四五叔”這樣的一個身份,在插科打诨、喜劇性的塑造上也比原版中相對應的那個角色更加出彩。

其次,我們在《無價之寶》中可以看到不少細節伏筆,很多的道具充當了作為“懸念”的功能,比如石振邦給小芊芊買的書包,給曼麗準備的紅裙,以及多次出現的傳呼機、遊戲機等,這些道具都是把石振邦和小芊芊鍊接在一起的媒介,尤其是石振邦正是因為看到了小胖子背着的書包才找到小芊芊的下落;而在原版中,男主找回小女孩的過程非常簡單而理所當然,弱化了這一段的沖突感,他從買方手裡帶回小女孩的同時也主動提出花一大筆錢來贖,難免是這個人物看起來頗有聖父光環;而在《無價之寶》中,石振邦不僅開車撞爛了ktv大門,也是以一種完全不好惹的亡命之徒的形象來“奪回”芊芊,而不是“贖回”芊芊,這樣更符合“施行人間正道公義”的普世價值觀,也更有鮮明的人性色彩。

再如人物關系上,《無價之寶》中三人有“三叔”“四叔五叔”“老六”這樣的彼此稱謂,以及“你會什麼呀”“監護人,就是把你當寶”等等非常能拉近人物之間親近感的細節設計,且在河邊想辦法收養芊芊的情節點上都更着力于展現石振邦的心理掙紮,内心戲抓人;而原版中其實并沒有看到男主足夠的内心掙紮,男二更是沒有對小女孩産生太多情感,僅是起到推動劇情、側面襯托男主更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品質,起到的隻是功能性作用。

至于大家都在吐槽的後半段芊芊成名,在原版中,女孩是考上了好大學,成為了受領導人稱贊的知名翻譯官,相比于改編版變成大明星來說更加可信,但同時也沒有太多視覺上發揮的空間;改編版為芊芊設定的是熱愛舞蹈的人設,舞蹈在電影視聽上确實更有可看性和詩意感,雖然後續成為大明星之後的劇情走向确實過于偶然和随意,不夠可信。

總體上說,韓國原版《擔保》的故事看起來相對扁平,男主和朋友也比較工具人化,他們的生活裡仿佛隻有小女孩一人,所以不夠真實;懸念伏筆較少,事件的接續比較理所當然,平淡而缺少情感沖擊;《無價之寶》不但設計了更多道具伏筆、懸念感、人物的野性力量、小心思、情感狀态,對90年代中國鄉鎮的場景表現以及剪輯節奏上都更加可看,所以改編得比較成功。

原評:

幾年前《啥是佩奇》在網上火起來的時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張大鵬導演,這部短片真的非常驚人,無論是故事的走向、鄉土風情的展現、音樂和快節奏剪輯的搭配,都讓我覺得這位創作者具有相當的靈性和巧思。在《無價之寶》的前半部分,我依然能感受到這種對視聽節奏的極強掌控力,而且還是十分熟悉的鄉土氣息和小人物的摸爬滾打故事,尤其是人物身上那種對看似不要緊的事件的堅持,所以這部片的優點非常明顯,整體瑕不掩瑜。

...

我還沒有看韓國原版,單就《無價之寶》的故事而言,我覺得前半部分也就是芊芊長大之前的段落是很成功的,從兩人要債失敗、被迫收養芊芊、發現芊芊被賣、抽絲剝繭找回芊芊、到想辦法入學,整個段落内部的相互勾連和戲劇性都很強烈,看點和喜感很足。美中不足的是,石振邦對非親非故的芊芊産生感情的動機有所缺失。雖然一開始就用“石振邦為救好兄弟而斷指”的前史來給他樹立一個有情有義、心地善良的人設,後也用了“石振邦在曼麗落難時沒有趁火打劫”的動作來體現他比較正派的人格,但是這還不足以支撐石振邦對芊芊的情感關系的建立。它們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我覺得應重點着墨在石振邦與芊芊本人的互動中(例如芊芊在某個時刻對石振邦做出了一個保護或關愛的動作),讓石振邦之後決定找回芊芊的行為更加可信。

無論如何,幼年芊芊的部分比青年芊芊的部分更能捕捉人心,可能是因為幼年期間這對“僞父女”的關系始終處于“情感搭建中”的階段因此更有懸念感且令人期待,而長大後的芊芊與石振邦之間的父女情感已經搭建完成,所以隻能再去挖掘其他的看點,于是生母一言不合就出現了。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它和《人生大事》展開了相同的故事走向,就是當父女矛盾解決後,隻好讓生母作為新的矛盾點出現。當然《人生大事》的生母情節更顯煽情和苦情,《無價之寶》的生母線索還算收斂,沒撒狗血。看到一些評論說生母自殺這個情節很不必要,但我覺得這個安排非常合理,一是因為生母看到了石振邦要給她治癌症的決心,被感動,卻不想拖累他,所以自殺;二是她活着确實已沒了盼頭,既然看到了女兒長大後的樣子,又沒臉認親,所以就在和石振邦領證、給了石振邦作為芊芊法律上的父親的名義後義無反顧地自我了結,不拖泥帶水,也避免了煽情。

但我依然要專門另起一段發出疑問:為什麼這麼多年曼麗不聯系女兒啊?她不管在哪,過得多難,我想都應該想辦法聯系女兒,除非她失去了行動能力或人身自由。難道是我錯過了什麼關鍵情節?

...

接下來是故事的後半段,青年芊芊的部分為什麼整個非常奇怪,非常突兀?芊芊從學生成為大明星,似乎過于理所當然;張國強被石振邦誤殺,似乎過于偶然;石振邦坐着熱氣球飛天了,這又是一個偶然。可能芊芊長大後的故事非常難寫,于是不得不放進了這些偶然情節去推動劇情,但總覺得比較無厘頭。也許我們可以将之解釋為荒誕,命運的荒誕性,但是它們又隻是意料之外,卻不在情理之中,所以又不像是真正的荒誕故事那樣有反諷的意味和震撼的力量。舉例,《三塊廣告牌》所帶來的荒誕感是警長得了癌症去世,同時女主米爾德雷德也沒錢續租廣告牌了,但這時她卻收到了匿名人替她支付的租金。最後揭示,原來那租金正是她一直逼迫的警長所支付的,盡管那廣告牌的内容就是對警長的質問。警長确實沒辦法找到害死她女兒的兇手,卻在死後自付租金來支持那個看似始終和自己對抗的米爾德雷德,而他們可能無論如何永遠都找不到那個作案兇手。所以我覺得真正的荒誕應該是:即使人們真的在為目标努力,但命運始終不講道理,于是再多的努力都會敗給偶然。就像螞蟻一輩子都在努力搬磚蓋房,卻一瞬就被無意間路過的路人踩死。然而《無價之寶》後半段的偶然事件好像沒有達到荒誕的真正高度,觀感不盡人意,有竭盡苦思隻好刻意安排之嫌。

總體上說,我非常認可《無價之寶》這部電影,尤其是石振邦開車撞進夜總會、救出芊芊,芊芊趴在他背上哭着說再也不唱歌的時候,非常讓人心疼;另外這種“僞父子”情的人物關系本身也很有張力,不過市場上這類故事也不少見了,去年的《人生大事》,前些年日本的《白兔糖》《小偷家族》,印度《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以及伊斯特伍德《完美的世界》等佳作在前,想要寫出新意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