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始于一次平平淡淡的家庭活動,馬群耀飾演的M和家庭裡的其他人一起出現在我面前,吊兒郎當、正事不做,眼睛長在手機上。隻一眼,我就知道,那應該是一個和馬群耀本人完全不同的存在。
他辍學在家、不找工作、沉迷遊戲,卻因為看到表親盡心照顧阿公收獲大筆遺産,把主意打到了罹患癌症也将不久于人世的阿嫲身上,覺得自己擁有了一棵金光閃閃的搖錢樹。
為了成為遺産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他開始讨阿嫲歡心,搬進阿嫲家盡心盡力當起了全職乖孫。跑上跑下,做這做那(為了不劇透我真的在很努力地模糊劇情,有人看到我的努力嗎啊啊啊啊啊啊啊)。有孫輩在身邊,家裡就總顯得很熱鬧。這時候我突然又找到了他和群耀本人的共通之處——如果他們想讨人喜歡,那被偏愛真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群耀身上好像自帶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總能堅定而有力地透過屏幕傳遞給我,讓我不知不覺間越來越熱愛世界和生活。但M此前好像并沒有某種目标和方向,直到為了這筆遺産開始展現自己的行動力。但我們真的如同自己想象中那麼愛錢,愛到僅僅可以隻憑借錢活下去嗎?
沒有懸浮的情節、誇張的設置,出人意料的反轉和童話故事般的皆大歡喜,情節朝着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經曆過的故事一樣,一幕一幕走過去。整部電影并沒有刻意的煽情,甚至完全談不上沉重與緻郁,前期影院裡還時不時響起一陣陣笑聲——它隻是在平平淡淡講述一個太尋常,尋常到我們多多少少能在其中窺見自己與家人影子的故事,但是講得非常流暢、真實,讓人極其有代入感。所以行至過半,影院裡就開始充滿此起彼伏吸鼻子和擤鼻涕的聲音,一直持續到片尾曲最後一個音節結束。
我一向愛哭,尤其碰到親情題材,往往破防得輕易又誇張。看到點映許多人紅着眼睛出來,我往包裡狠狠塞了五六包紙巾,不過真正看的時候,旁邊的姐妹比我哭得還要厲害許多,正當我在内心暗暗誇贊自己好像進步了一些的時候,最後二十分鐘眼淚簡直是順着脖子淌,幸好我早早預料到,隻是打了個底,眼妝一筆沒化!
電影像是一場生動的衰老教育與死亡教育,涉及了許多當下生活中,依然存在争議的話題。老人是否有權知道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家人能否把真實病情告知患病者本人,多子女家庭中兒女的照顧如何劃分,老人是否真的願意離開家住進兒女家中,養老院對老人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越不争氣的孩子越獲得偏愛,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與被忽視。
其實我也在思考,退一萬步,哪怕就是打了遺産的主意,哪怕這份愛并不純粹,可難道不純粹的愛就完全不是愛了嗎?論迹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如果子女真能哄着老人開心到生命的最後一秒,那老人獲得的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至少那些在身邊的陪伴與共度的美好時光,是真實發生過了的。想想和追星還挺像……
但如果說一些子女抱着某種被認可的目的,大張旗鼓在表達愛,那老人家的愛往往潤物無聲。就和mv裡一樣,“你吃過了嗎?”裡面似乎包含了太多内斂的亞洲長輩,沒有說出口的關心和愛意。所有特意為孩子留下的好吃的,仿佛都是“照顧好身體”“别累着自己”“孩子我愛你”的綜合體,是吵架後的道歉,是久别後的思念,是挫折時的鼓勵,是作為後盾的支持。
幼兒園時,我大部分時光都在姥姥家度過。和電影中一樣,姥姥家院子裡早先也有一棵石榴樹,長得極好,果子結得又甜又多。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根本沒有自己剝開過這種水果,因為我面前永遠是一碗姥姥已經剝好,粒粒分明的石榴籽。
可以說,我生活在一個非常非常充滿愛意的家庭裡,這大概是我和群耀為數不多的相似之處,無論是父母、祖輩,還是舅姑、表親,不誇張地說,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家庭裡所有人的鍊接與親情對于我生命的巨大支撐。而我感受愛的伊始,就在姥姥家。
可惜我長大,他們就衰老,生命的曆程誰也無法阻擋。我始終記得那是一個工作日的傍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十幾年過去,我甚至依然還記得正在看的那個節目,北京七頻道的《第七日》。然後電話鈴響了,我過去接。 電話裡的舅舅讓媽媽接電話,并不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接着,父母放下碗筷急匆匆走了,很晚都沒有回來。我在心裡悄悄對自己說,姥爺或許已經不在了。 所以直到現在,隻要在清晨,或是傍晚這些不該有電話紛擾的時候,隻要“鈴鈴鈴“的聲音響起,我總會不安,總覺得會有讓我害怕的事情發生,心就這樣不停不停地提起來。
那時我正因為身體不好休學在家,因為是心髒的問題所以家裡所有人都怕我情緒起伏太大,努力裝作無事發生。可我雖然是個小學生,又不是個傻子,本就癱瘓多年的姥爺在那段時間身體愈發不好起來,其實我都有感覺。
因為父母每天上班又擔心我一個人在家,所以早早内退的姑姑來家裡照顧了我很長時間。事情發生沒過幾天,我平靜地問姑姑,姥爺是不是已經不在了。姑姑很驚訝,因為我從小在姥姥姥爺家長大,和他們感情很深,直到上小學才搬去另一個區,和父母真正開始“三口之家”的生活。她沒想到我會這麼平靜,當時的我也覺得自己非常平靜,因為發自内心覺得被困在輪椅上的姥爺太辛苦了,死亡未必不是一種解脫。直到很多年之後,我在和心理咨詢師聊到分離焦慮和死亡焦慮時,談到這件事情。我崩潰大哭,一邊哭一邊說覺得沒有和姥爺很好地告别,有太多太多話沒有來得及說,我應該多去看看他們,我應該多去陪陪他們,我應該再多和他們說說話。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外面的精彩世界太過渴望,所有的探尋都是向外的,家人的存在太過理所應當,隻要回過頭來好像永遠都會在,可是所有的應該都随着生命的戛然而止沒有意義了。
就像電影裡傳達的一樣,老人最在乎的是“陪伴的時間”,不是坐在他們旁邊玩手機的那種一言不發陪伴,是所有共同度過的精緻時光,是一起創造的美好回憶。
姥爺去世後,姥姥又獨自生活了很多年,說是獨自其實也并不恰當,因為媽媽單位離姥姥家不遠,她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會回一趟姥姥家,而舅舅也常伴在她身邊。然而這種日常,被yq時的嚴格管控所打破。突然有一天,媽媽隔了段時間再去姥姥家,姥姥說自己好像糊塗了,不認得人了,不記得媽媽的名字了。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老年癡呆,按理說這個病應該有個緩慢的進程才對,可是姥姥沒有。病情急轉直下到一種可怕的程度,所有人都猝不及防。我去看姥姥的時候,她一會兒認得我一會兒不認得我。由于不想氣氛太壓抑,我就一直說俏皮話逗她開心,努力想忍着不哭。可是太徒勞了,不要說那個時候正直面她的我,就是現在隻是想平靜打下這段故事的我,也完全忍不住眼淚。最後我破罐子破摔,哄她午睡之後不停不停掉眼淚,除了哭什麼也不會。沒過幾個月,姥姥就不在了。姥姥的葬禮我是全程在場的,遺體告别、摔盆擡棺、火化下葬,我一路上都木木的,好像和現實世界隔了一層一樣,感覺什麼都不太真實。直到晚上媽媽抱着我哭,和我說“媽媽沒有媽媽了”,我才突然有了一種姥姥真的不在了的實感,和她抱在一起嚎啕大哭。
其實姥姥姥爺不在之後,我很少夢到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越想在夢裡和他們說說話,越是夢不到。我隻能安慰自己,或許是他們都走得很安心。
日子總要一天天照常過下去,就連媽媽也在一段時間的悲痛消沉後慢慢恢複過來。可是思念真的是一種很不講道理的情緒,有時候不知怎麼就洶湧地撲過來。有一天網易雲莫名其妙給我推了一首Ed Sheeran的 Afire love,說是莫名其妙是因為我平時很少聽英文歌兒,甚至根本都沒聽說過這個歌手,但是旋律蠻好聽的,我點進去看歌詞,整個人瞬間破大防。坐在椅子上一邊哭一邊循播,那段時間大概聽了幾百次這首歌,後來成了我網易雲2020年的top10。
前兩天倒是很罕見地夢見了姥姥,在夢裡我根本意識不到她去世了,隻是覺得好奇怪,她一副不怎麼搭理我的樣子,我叽叽呱呱說了半天也不回話。醒來之後才突然意識到,原來她已經不在好幾年了。我就說嘛,她最喜歡我了,怎麼可能不愛理我呢?我每次随便說什麼,她總是很捧場地笑。或許面對愛的人就是這樣,對方不用做什麼,我們看着ta就會笑了。可是意識到她不在了,比她不理我讓我難過太多了,她那麼愛我,總不可能真的狠下心一直不理我,可是她不在了,我做什麼她都不會回來了。
前兩天刷微博那年今日的時候,看到自己21年發了一條好友圈,裡面寫道:思念真是來的玄妙又突然,可想念一個已經永遠離開的人,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所以我真的好喜歡聽親近的人發微信說語音,因為在人離開之後 ,能夠反複播放的真切語音比冷冰冰的文字有實感太多了。
有感而發是因為那時候想重新給朋友圈做個分組,翻聯系人的時候看到了姥姥,突然繃不住了。可惜語音再有實感,人也回不來了,真難受啊。
或許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就是這樣,希望大家不必在體會這種切膚之痛後才追悔莫及,提示大家把握住能和家人相處的時光,不必留下遺憾。它平靜地講了一個我們每個人都必将或已經經曆的故事,馬群耀在裡面不再是舞台上光芒四射的billkin,而是M,一個形象豐滿而立體,與他本人相似之處并不太多的孫輩孩子。
比起在電影裡突出,更應該定義為他在電影裡很和諧,因為作品本身就已經展現了全劇組所有人的用心,無論是畫面劇情鏡頭演技,每位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共同努力,才能呈現出這樣一部我敢說完全不是粉絲向,而是面向社會大衆的作品。
之前聽說電影會在北京上,所以我很早就和朋友們說,如果上了我就請大家去看,但我得先看看好不好看,别到時候折磨我不追星的姐妹們,畢竟我會溺愛但她們是無辜的……其實進影院之前還有一點忐忑,因為擔心抱的期待太高了,但出電影院的時候就覺得不愧是群耀,真的從來沒讓我落空過。無論是愛和信任,他每次都穩穩接住了。導演很會選人,群耀也很會挑本子,雖然這麼說顯得太自信,但我确實覺得這是一部在泰國絕對有能力沖獎的片子。期待演員馬群耀在影視工作方面更上一層樓!
又拉拉雜雜廢話好多,總之《姥姥的外孫》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電影,大家都很棒!希望每一位觀影的小夥伴,都能擁有與家人的美好時光,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