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斷清腸日,預感會比較難捱,需要找點能讓我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幹,于是一口氣追完了這部劇,出門散了個步,現在是晚上八點,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
這場鬧劇以路怒開始,以ICU病房裡男女主擁抱的鏡頭結束。前半截隻覺得抓馬,到第八集開始爆哭,眼淚止不住的流,非常解壓。
看完東亞人壓抑的日常,隻想把它分享給我媽看看,相信她會像我一樣爆哭。她和女主一樣,八十年代人,很少提及但内心始終怨恨着原生家庭,總是很緊繃、很疲憊,然後歇斯底裡地爆發,不加掩飾地指責。
很不幸地,随着年齡的增長,我發現自己也是如此,隻不過程度不及我媽,但我确實也有過和女主、和我媽同樣的擔心,自己這樣的性格要如何養育下一代,如果說性格代代相傳,上一代把他們的痛苦發洩給下一代,把願望——完成了的、尚未完成的寄予下一代,那到哪裡停止,這是什麼惡心的代際循環。我有和Amy類似的經曆,但我媽用不同于Amy母親的、更直白的方式解決,她心疼我的緘默,但我能感受到,她也埋怨過我,甚至把婚姻的失敗歸結在真相的遲來上過。我感慨母女關系的隐秘與神奇,血肉的連接,情感的共振,她們總是清楚地知道對方的痛處和欲望,能感知到種種難言之隐。
在這個南方潮濕陰雨的夜晚,我突然很想念她。
Amy追求一種純粹的愛,可惜她過早地看清了人世間的真相,“所有的愛都是附帶條件的”,即使是女兒,随着長大也會提出要求,甚至在嬰兒時期所表現出來的無條件的愛也隻不過是因為沒有言語和行動能力,迫于生存需要而為。Amy被父母“犧牲式”的愛所綁架,撞見了父親的出軌,不被允許表達負面情緒,Amy隐藏起了真實的自己,心理暗示中出現的巫婆告訴她“因為被看到了就不會再被愛了”,她壓抑痛苦是因為她無法愛自己,無法正視陰暗,因果雙生,她始終做不到自我悅納,恰恰也是因為她在壓抑真實的自己、真實存在的痛苦。
Amy不斷用工作麻痹自己,于是她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她把期望寄托在伴侶身上,所以她找到了看起來與她互補的、是她人格中缺失的那一半的George;
但是這些都沒用,誠實地凝視内心時,任何看似堅不可摧的修飾都失去了效果,任何精彩絕倫的演出都迎來了閉幕,她還是要獨自面對那些無比虛無和孤單的時刻。
在咖啡店打電話時,她也隻是一位需要用給他人留言來應對獨身尴尬困境的老婦人,她的窘迫、孤單,外在表現為驕傲、犀利。所以你看,有些看起來很難對付的人,是因為他們心上懸着一把刀,不刺别人,就會刺向自己。我感覺全劇Fumi最高光的時刻就是Amy問她為何幫自己隐瞞出軌,Fumi迎上Amy質詢的目光,語氣平靜地“我生來就愛助人為樂”。
George,給我的感覺就像一隻溫和的平凡的笨熊,身為日本傳統武士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有種非亞裔的氣質,遲鈍而容易滿足。劇集前半部分,他似乎是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夫的形象——俊朗的外表、穩定的情緒,但等等,越看越窒息是怎麼回事、、George像是Amy一位關系特殊的同事,而不是Amy的心靈港灣,他不能給Amy提供情緒價值。
Paul,帥氣的笨拙的弟弟,我開始思考非獨生子女家庭成長的平衡,老大和老二總是有着那麼多不同。老二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松弛感,自帶诙諧光環,“人生亂套我睡覺”,卻往往運氣不賴,讓人一度懷疑是否大智若愚。
Danny,用Paul的話來說“他為任何人拼命,除了他自己”,皺巴巴的生活,别扭的性格,看得我眼淚直流,他絕非壞人,也不是笨蛋。因為在童年時被排擠孤立,所以對孩子格外真誠和溫柔。他對弟弟的愛,本質更像是對孤單的懼怕,他希望George總能和他保持一緻,所以自己沒讀上的大學不想弟弟離開自己去上學,用Paul女友的性感臀照打飛機,羨慕弟弟強壯的體格自己也去健身,他渴望獲得弟弟的認可和尊重——就像小時候那樣,其實他格外在意Paul對他的看法,才會在表格提及稱呼的含義時表現得那麼過激,他不能接受弟弟脫離他的控制。Amy說的對,Pual離不開他是因為他不想讓弟弟獨立,他需要也享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他一方面讨厭傳統東方家庭給長子套上的這種枷鎖——更多的責任、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付出,另一方面他畫地為囚,作繭自縛,不願放手,在抱怨付出的同時享受付出,甚至對弟弟的不接受而不滿。這就是東亞家庭畸形幸福感的現實。
Danny和Amy原生家庭有個共同點是,他們父母總喜歡用犧牲和付出來強調愛的程度,不加掩飾地進行以愛為名的道德綁架,以及總把“我會為你的成功感到驕傲”,這更印證了愛都是有條件的,父母為子女驕傲,是因為子女的成功成就以及為家庭所做出的的貢獻,他們愛子女所帶來的價值而不是他們本身,不是他們的人格、靈魂、“養兒為防老”讓親情變質和貶值,像是一種等價交換,一種投資。
所有的經曆都指向同一個結論——世界上沒有無條件的愛,愛人愛你青春時的容顔和華年,愛你提供的情緒價值,父母愛你是他們基因的延續,是他們教育的成果,子女愛你的庇護,愛你給出的愛,朋友更是因利而聚,在人生某一階段彼此合作,互取所需,然後滴到站了,他們一個一個下車。沒有無條件的愛,也沒有無條件的恨,有時候恨甚至比愛純粹和長久多了,直接、真實,不作任何修飾。
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痛苦,但經濟壓力最容易成為痛苦來源,或許就像那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就像Amy和Danny的對比,有錢有權就總有退路總有兜底的能力,容錯率極高。
第九集末尾,Danny逃出别墅遇上驚魂未定的Amy,二人再次路怒,配上悲怆的聖潔的女聲吟唱BGM,二人駕駛兩輛車在曠野競逐狂奔,車燈把黑夜戳出幾道窟窿,竟然有幾分末世狂奔的浪漫感。
EP10 Danny和Amy攙扶着走在隧道裡
第十集Danny和Amy攙扶着走在隧道裡,計劃着如何對外作出合理解釋,以及對未來的打算,隧道盡頭是北美深秋的曠野,有着那種明媚的容不下任何陰霾的陽光,似乎走出去就是“王子公主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happy ending,但此時George沖進來,一槍擊碎了這個畫面,真是毫不講理的、來不及準備的、荒謬的的情節,但這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不是嗎?什麼都抓不住,沒有什麼永恒,就像第二十二條軍規,時刻提醒着我們這是個非理性的、無秩序的、夢魇似的荒誕世界,較真你就輸了。
我之前的理想伴侶是互補型,現在看來互補可能确實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利于家庭在普世價值觀念中蒸蒸日上,但很難真正彼此理解,因為理解本來就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戀人或許會一時的愛意上頭而選擇犧牲自己的觀念全身心共情,達成理解的目的,但這種理解代價太高,且并不牢靠,容易崩塌。
就像Amy和George是互補型,從内而外全部互補,Amy愛George,但絕不敢在他面前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她不是沒自信而是很有自知之明,George接受不了,她認為George很多時候确實理解不了她,即使他很努力去理解了,但不同就是不同,所以她并不強求,隻是默默戴上面具,盡可能享受這種表層的幸福。
Amy和Danny才是真正的soulmate,徹夜長談的那一晚,他們于彼此而言變得透明,讓我想起了《傾城之戀》裡面白流蘇與範柳原隔被相擁的那一晚“此刻的坦誠夠他們和諧地過上十幾年”,soulmate這種東西可遇不可求,所以我贊同羅翔老師的觀點,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愛,而是責任,因為愛是感覺,是瞬間,是缥缈的,責任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是頭頂的道德秩序,更有形,更容易被要求,沒有愛尚且能繼續,沒有責任卻不行,愛更像是上層建築,是更奢侈的追求,責任是入場券,是邀請函與保證書。
婚姻中的二人最好是精神内核相似,而生活習慣、外在特質互補,在肉體靈魂上都契合。這些條件單個看都難以做到,同時滿足簡直癡人說夢,太過于理想主義,但在尚有條件堅持的時候,不妨堅持,畢竟忍受孤獨是一種能力,也需要努力。堅持不下去時,就别太認真叻,畢竟——
一切都會消退,沒有什麼是永恒的,我們隻是一條響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