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一部好看的、令人難過又感動的戰争電影。
關于曆史改編、立場傾向、“又蠢又壞”之類的問題現在已經不想去辯駁,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和目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難以被改變的,反正我自己在看電影前和看電影後,都沒有感受到有這方面的不妥,再有就是我覺得這根本不需要我們再來質疑,因為在電影上映之前有關部門已經進行過審核和删減,那裡有比大多數普通人更懂曆史和意識形态問題的人,說得難聽一點,他們是抱着“甯可錯殺也不會放過”這樣的工作原則去進行審核的,畢竟如果出了什麼問題,他們自己也得倒黴。而且這又是一部關注度非常高的國産大制作電影,對其所采取的審核力度可想而知。
我第一次知道《八佰》是去年(2019年)看到它撤檔的消息,開始還不太了解這部電影到底是講什麼故事的,隻知道是一部大制作的戰争片,後來看了預告片,又看了一篇文章才了解了四行倉庫的事,好難過,當時看文章就哭了。聽很多人說中學曆史課本上就有這個事件的記錄,但是我一點兒印象都沒有,當時一個對曆史不感興趣的人,現在變成了一個家國情懷很重的人,不知不覺,也不知道這種變化是怎麼一步步發生的,這大概就是教育的力量吧。之後就一直期盼《八佰》能早點上映,無論這個電影拍得怎麼樣,八百壯士的故事本身就足以打動人心了。
通過電影的視聽語言來講述這個曆史事件催淚效果十足。我最喜歡的幾場戲或者說是一些設定有:1.第一日,倉庫關門打日本人的那場,之前完全沒想到倉庫的門會突然關上,而且電影的鏡頭是在倉庫外拍的,後來場景轉換到逃兵們所待的那間屋子,鏡頭依然是對着關上的門,這時候換成了倉庫裡屋子的門,整場戰鬥都隻是聽到聲音,沒有畫面,這個視角看上去非常有意思;2.夜襲,開始在黑夜中雙方打得一團亂麻,此時的配樂也非常得緊張和急促,有人大喊一聲開燈,倉庫内的燈光瞬間亮起,這個時候配樂也變得悲壯、感動起來,當時看得心裡是既熱血又難過;3.最催淚的一場戲,就是陳樹生及其他很多位戰士綁上炸彈跳下樓壯烈犧牲,如果隻有陳樹生一個人我可能還能忍住不哭得那麼厲害,但是沒想到一個個戰士接連跳了下去,報上自己的家鄉和名字,我真的控制不住了,如果不是在公共場合我肯定會哭出聲,坐在我左右兩邊的一個女生和一個男生也在啜泣,我還是第一次在身邊見到有男生看電影哭成這樣的;4.沖橋那段戲的最後,也算是正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在南岸民衆伸出的無數雙手中最終定格在了一個握緊的拳頭上,這是中華民族不屈的力量。去電影院看的是IMAX,畫面和聲音效果很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開始還不太能适應那些逼真的槍聲和爆炸聲,一個人坐在那兒看挺害怕的,仿佛自己也在戰場上,相應地也就更能體會電影中角色的心情。每次看到戰争年代的東西時都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也為幾十年前經曆過這些苦難的同胞們感到痛心。如果能活着,有誰不想活着呢;如果能回家,又有誰不想回家呢。但我們的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際,東北淪陷了,華北淪陷了,上海也要淪陷了,之後就是南京,這個當時的首都竟然發生了大屠殺,根本難以想象那是怎樣的時代,整個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颠沛流離,于是,“舍生取義,兒所願也”,這不是唯一的選擇,但做出這種選擇的人是真正的英雄。真的越長大越明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些詞的意義了。
那封軍官寫給妻子的信的最後一句寫着“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看完電影之後我也在想,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像那樣欺負我們中華民族了,無論是日本、美國還是其他國家!聯想到現在的國際局勢,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在各方面不斷地針對我們,我們國家在艱難中努力地求發展。“戰争背後都是政治。”我一直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也一直認為個體的命運是逃不出所生存的時代的,兩年前看《無問西東》的時候也深刻感受到這一點,每個人都是被時代的洪流推着走的。可也不必太過消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想隻要我們做好自己這一代的事,就是既對得起前人,又為後來人作了貢獻的。
今天是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紀念日。到今年(2020年),是75周年。那個時代,其實并不遙遠,我們的身邊,還有着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爺爺奶奶們,他們在那個時候,年紀比我現在還要小,卻要在不知道哪天才會結束的亂世中艱難地求生存。不知道是哪部影視劇裡有一句士兵說的台詞非常戳我的心,他說:“我們今天做的事情,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看《八佰》前後,多次想起這句話。我的國家和民族曾經經曆過什麼,如何得來了現在的和平生活,我記得的。全民族抗戰爆發,八百壯士誓死守衛四行倉庫,距今僅83年。
2020.9.3
Ps:2021年秋天,我終于去了四行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