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即将考研,時間很緊張,但還是靠每天三餐和通勤的時間看完了《南京照相館》

感覺影片的意義在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曆史的角度

我們作為了解曆史的現代人,是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的,這是建立在國家獨立、民生穩定、教育普及之上的——我們知道“國家是自己的”,有明确的權利和歸屬感,這是反抗意識、愛國情懷的基礎。
所以過往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會強化這一點,似乎我們看到的每個戰争中的人都是有着堅定的信念的
但事實上抗日戰争爆發時清政府不過滅亡了二十幾年,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塑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國家是皇帝的私産,百姓是完糧納稅的“子民”。這種觀念不是一紙《清帝退位诏書》就能在二十年間徹底改變的——對他們來說,改朝換代、外族統治不是新鮮事,隻要能活下去,誰掌權差别似乎不大。

清朝是封建帝制,百姓多是臣民而非公民,隻知忠君不知愛國,國家是皇帝的,不是自己的;對他們而言,日軍入侵和之前的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本質都是“換個統治者”,反抗的代價是掉腦袋,順從卻可能苟活,自然難有強烈的反抗欲。而《南京站照相館》毫不避諱的把這些麻木的思想傳達出來了

這是我覺得同以往的中日戰争題材電影相比,最具有突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