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B站看了兩個up主的影評然後買票去電影院看的。影評講得都很正能量,我想我需要看看這部電影,從中獲得一些感悟,來解決自己長期以來的困惑。嗯,我下午剛剛看完電影回來,希望我現在的感想到将來會有些進步吧,因為我現在還沉浸在女主角委屈的生存狀況裡,或者說我與她同病相憐。影評說,這部電影比《好東西》和《出走的決心》以及國内一些女性電影優秀的地方在于,不再受害者叙事,有對女性自我的反思,有提供了可行的解決辦法。而我其實也認同這些說法,但是我更準确點說,還是很稱贊導演的細膩,準确地表達出了家庭中女性又委屈又沒法得到理解,丈夫以及孩子受到來自女性的抱怨時隻知道自保,反抗,沒有人能體會她為什麼這樣暴躁,或者說沒有人願意體會,不敢體會。我覺得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委屈的,她是辛苦的,但是,一個受了委屈的人一旦自己發洩出來,往往會讓别人産生敵意,會攻擊她,冷暴力她。就是這樣。人們都樂意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同情别人,動不動就說母親多偉大,但是一個看似偉大的人在人們面前暴露脆弱亦或憤怒,那麼人們馬上就收回同情和贊美,馬上換成對立的态度。所有人都看着她發瘋,冷冷地看着她,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冷漠,當她崩潰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接住她的情緒,而她還得自己去看心理醫生,調整自己去适應或者說愛其他人。片尾,她接住了女兒的情緒,母女言歸于好,我不是說這就不好,我當然願意看到母女關系融洽,我想問,為什麼要改變的是她?女兒是純粹的受害者嗎?母親給女兒傷害的同時,女兒不也惡狠狠地怼回去了嗎?母親每次都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馬上好意地道歉,她為什麼就不能直截了當抒發自己的情緒呢?行吧,這個時候又要有人說因為她是母親了,她不包容誰包容,家裡人都等着被母愛溫暖呢,她太辛苦了,怎麼做都是錯的,都要背上良心的自責。當她說照顧孩子累壞了以後,丈夫早上哄孩子們吃飯,上托兒所,他為什麼不能說一句“啊,真的是很累啊,平時你辛苦了,我愛你”,他所做的隻是想表明,“看,你平時幹的事我也照樣能幹,而且我還幹得比你好,而且我還不會像你一樣抱怨,你想走就走吧,這個家離了你照樣轉”。冷漠,真冷漠,丈夫還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一副“你的行為讓人莫名其妙”的架勢。
希望過一陣子我能有不一樣的感想吧,我現在想到的就是,不要生那麼多孩子,我不是說不生孩子就不會有矛盾,有,當然會有其他矛盾,我隻是覺得,一個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要在婚姻裡制造一些讓人透支的事情必須天天幹,生活輕松一點矛盾就會少一點,打個比方吧,也許也不太恰當,感冒這種病,你說對身體有多麼大的害處呢?人這輩子總得得幾次感冒,每次也都好了,但是能防止就要盡量防止,畢竟不是啥舒服的事,家庭重擔能減輕一點是一點,别給兩個人的生活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