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有對這一部小說進行影視化改編時,我的心情都很複雜,不知道該不該抱有期望,但每次我又都謹遵基督山伯爵的教誨:“等待”與“希望”。所以每次等來的都是極大的失望。當然,這一部也不例外。
這部電影雖然“也”是魔改版,但卻難得地将一些支線框架有所保留并融入劇情,幾位主要人物選角也很不錯:埃德蒙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很符合原著氣質,梅塞苔絲也很有加泰羅尼亞風情,丹格拉爾是反派中最令人影響深刻的,海蒂、阿爾貝、貝内德托(安德烈亞)都既有顔值又有符合人物設定的演技。是的,我所認同的也隻有這麼多了,欲抑先揚,誇的内容就到此為止吧。
既然是魔改,那麼各種驚人之舉也就層出不窮了,以下條分縷析:
1.從61版電影開始,為了省事兒,就把窮苦漁民費爾南直接安排成了莫爾塞夫伯爵。但這版更離奇,埃德蒙父子還直接成了莫爾塞夫家的傭人。尼瑪南方保王派佩劍貴族會把親眷(表妹梅塞苔絲)嫁給傭人?如果費爾南這樣一個公子哥想橫刀奪愛,還需要這麼下賤的機關算盡?
2.電影原創了一個維勒福的姐姐安吉爾,來取代原著努瓦蒂埃與貝爾圖齊奧的戲份,成為了波拿巴黨聯絡人,并成為弟弟的一生之敵。但尼瑪原著中這麼具有政治智慧的家族到了電影中怎麼就這麼弱智?安吉爾海上遇難密信被搶任務失敗也就算了,還單身撞破維勒福婚外情對人貼臉開大,是嫌自己活得太長了嗎?更離譜的是,為了表現維勒福的冷酷,竟然讓丹格拉爾将政見不合的姐姐賣到妓院!這就是馬賽名流、南方世家、帝國新秀參議員努瓦蒂埃伯爵之子、王黨舊臣穿袍貴族梅郎侯爵之婿、代理檢察官德·維勒福先生呀,失敬失敬!
3.電影61版就把卡德魯斯弄到了船上當水手,這版亦然,但卡德魯斯已經成為了邊緣化角色,沒有什麼惡迹,總算被編劇放過,這對卡德魯斯來說固然是好事,但沒有加爾橋客棧殺人案和香榭麗舍大街盜竊案,原著所想表達的這種本性之惡的主題就無法彰明了。(電影中,似乎有一閃而過的鏡頭,埃德蒙最後派人劫持丹格拉爾的船隊,為首者是卡德魯斯?)
4.電影中丹格拉爾由會計變成了船長,這樣無可無不可吧。老莫雷爾的性格塑造太誇張,因為埃德蒙救人而丹格拉爾選擇保貨而阻撓,就讓前者取代後者當船長,現實中不可能,但符合這個人物重視榮譽的性格,小馬克西米連出場一秒鐘也是個驚喜,但也僅僅是一秒鐘,因為後面就沒有那個溫馨和睦治愈滿滿的莫雷爾一家任何的戲份了。埃德蒙越獄後老莫雷爾早已死去,報恩報個寂寞,敗筆。
5.電影中法利亞神甫從出現到死去就隻會在黑暗的牢裡挖呀挖呀挖,連案件真相和寶藏具體路徑都沒告訴埃德蒙。原著中作為埃德蒙一生的導師,這種作用一點都沒體現。監獄牆壁上倒有符合原著的法利亞演算、撰寫的痕迹,但在電影中隻是提了一嘴要教埃德蒙數學、物理、曆史、哲學以及各種語言,完全沒有實際展現。
6.電影裡紅衣主教斯巴達家的寶藏成了聖殿騎士團的寶藏,法利亞也成了最後的騎士,這倒也無所謂吧,關鍵是你那基督山島的寶藏機關就那麼簡單易發現,幾百年找不到的人都是弱智嗎?你那洞口雕像造型,确定是聖殿騎士團,而不是刺客組織?
7.原著中埃德蒙費盡心機越獄,主打一個時間差,讓自己有足夠時間從海上逃離。電影倒好,直接前腳下海後腳拉警報,你埃德蒙就算是菲爾普斯也跑不掉吧?從伊夫堡越獄後,遊幾海裡可以到達蒂布蘭島休息,然後逐島補充補給,運氣好可以搭上順風船前往熱那亞、裡窩那或科西嘉。電影也是真牛逼,讓埃德蒙一口氣遊到馬賽,中途都不帶歇的。等等你去馬賽幹嘛?越獄後尼瑪第一反應是回家看看?就你這智商還想報仇?
8.原著反派、邪惡二代貝内德托(安德烈亞)被徹底洗白。電影中是安吉爾為了複仇而跟蹤維勒福(取代了原著貝爾圖齊奧的行為),撞破了他的私情并帶走了剛出生的私生子安德烈亞,死前托孤給埃德蒙(編劇該不會把這當做埃德蒙的報恩吧?)所以他也成了少數知道埃德蒙真實身份的人員之一。之前有一版電影就把貝爾圖齊奧設定為埃德蒙的幫手,看來這版電影也是模仿這個思路。
9.意大利副本被删的幹幹淨淨,原著中唯一幾乎看破埃德蒙僞裝的陌生人弗朗茨也沒有任何戲份了。
10.原著中基督山伯爵(埃德蒙)是個半神似的角色,幹事情哪用親自動手?這倒好,直接帶領小弟走上巴黎街頭設計打阿爾貝悶棍,形象由莫裡亞蒂秒變陳浩南。(編劇是在緻敬《巴黎聖母院》中的丐幫“奇迹王朝”?)
11.一個好漢三個幫,電影中所有計劃都是埃德蒙、安德烈亞、海蒂這個“複仇者聯盟”共同參詳設計出來的,還是那句話,破壞了基督山伯爵半神的形象。獨自裝逼變成團夥作案,檔次明顯下降。最無語的是,編劇生怕觀衆看不明白,還加了很多三人排練的場景。。。嗯。。。說什麼好呢 。
12.安德烈亞和海蒂的抉擇。個人認為安德烈亞這個人物改編的很出彩,他仿佛是小說前半段被仇恨蒙蔽雙眼的基督山伯爵的化身,最後當庭弑父被警衛所殺。電影中大概是從這裡開始,基督山伯爵複仇的天理受到了一絲挑戰。當海蒂責怪伯爵得為安德烈亞之死負責時,伯爵說他違反了我們的計劃,我恍惚看到了梁家輝對此沙喊道:“這不是我們的計劃!”海蒂的改編有點很難評,最後愛上仇人之子阿爾貝,在伯爵和阿爾貝決鬥前後,前有前女友梅塞苔絲求他放過自己的兒子,後有小女兒海蒂對他逼逼賴賴不準傷害自己的愛人,基督山伯爵估計都要瘋了!不過海蒂确實很漂亮!(原著中海蒂是在父親被殺後被賣到了君士坦丁堡,電影改編成賣給瓦拉幾亞部落,不知道這個改編意義何在?就為了讓她說幾句羅馬尼亞語?)
13.歐仁妮和她女友能出現也是個驚喜,不過電影中的歐仁妮氣質太平庸了,沒有電影中的高傲、冷漠,但保留了小說中暗示的LL身份(不愧是法國拍的)。
14.電影删掉了小說中最精彩的維勒福家族的連環殺人案。什麼叫草灰蛇線、什麼叫因勢利導操縱人心,這個戲就是。金庸《射雕英雄傳》中,黃蓉在鐵槍廟推理的“鲨魚理論”應該就是緻敬這個的。
15.電影中關于基督山伯爵奢華的想象營造得還算不錯,但在上流社會日常方面,就像新三國一樣,主打一個沒文化。原著中阿爾貝初見海蒂,隻聞鋼琴聲不見人,電影倒好,直接給宮殿中的海蒂安排了場吉他彈唱。。。吉他彈唱。。。還有各種貴族政要見面打招呼,不會屈膝脫帽;伯爵在歐特伊宴會講鬼故事時拍桌大叫,諸如此類我都懶得吐槽。。。
16.梅塞苔絲與基督山伯爵坦白那段戲也很新三國化,台詞沒有什麼變化(這點值得表揚),但演員似乎隻是在念台詞,原著中梅塞苔絲為了保護孩子那麼撕心裂肺的祈求平淡帶過,基督山伯爵被眼淚打動放棄執念的怒吼與屈服沒有表現,整部小說最核心的戲份之一排成這個鬼樣子,這部電影就喪失了靈魂。
17.最後重量級。好幾版電影都安排了伯爵和費爾南最後的決鬥,原著中是費爾南直接被吓跑,回家發現妻離子散而自殺,還是那句話,原著中的伯爵是不會在讀者面前親力親為的。這版電影依然有最後的決鬥,但是,我天,基督山伯爵決鬥差點沒打過,還差點挂掉!尼瑪形象碎一地,我告訴我朋友後,她嚴重懷疑這是黑粉拍的。。。
小說中,把基督山伯爵從狂熱的複仇中拽出,最終選擇寬恕,是有一系列事件鋪墊的。梅塞苔絲的祈求與阿爾貝的道歉是第一步,使伯爵對他們母子表示敬佩的同時也在懷疑自己為了複仇是否真的有權力剝奪人家的幸福。馬克西米連向伯爵吐露自己喜歡維勒福之女瓦朗蒂娜是第二步,迫使伯爵親自出手幹預自己所設計的連環殺人案并營救仇人之女。維勒福之子小愛德華之死是第三步,使伯爵第一次自我懷疑,自己究竟是否代表正義。最後,伊夫堡的故地重遊、法利亞遺稿的重現,是伯爵洗滌靈魂的一步,不忘複仇,但必須選擇寬恕。我認為這部分劇情才是這部小說的精髓,它才不僅僅是一部爽文那麼簡單。可惜電影給極大地簡化了,完全無法理解主人公突如其來的轉變。
不過吧,在結局方面也算勉強及格了。沒有了馬克西米連與瓦朗蒂娜經曆過羅、歐式愛情但終歸美滿的激動,更沒有基督山伯爵與海蒂揚帆海外的結局留白(這裡得可憐伯爵孤獨終老),但至少沒有像99年劇版那樣,讓伯爵與梅塞苔絲跟奸夫淫夫似的在海邊複合,畢竟小說想強調的,簡單來說就是對過去的放下,以及對未來的“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