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候看的電影了,應該是初一初二的時候。現在是 2024.10.26,b 站推薦了這部的解說,薯條說影,“都10年了,怎麼還是沒有一個能打的國産青春片”。

現在上了大學的我來看,這部電影并沒有吹的那樣那麼神級,頂多就是中等的,雖然看這部電影确實腦子裡會回想起以前的一些青春熱血經曆,會被觸動,會有中學時期比較愣的沖動義氣,也會想到那個他,會想起青春期的美好和奇妙的她們,但我還是覺得這些更多的是反面教材,與現實脫軌的有點嚴重。

我仔細回憶了一下,以前看的電視劇和電影,跟現在看的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以前看的深度和寓意和大學以後的比差太多了,提到青春影片我竟然想不出一個能打的。


我不清楚為什麼灣灣會拍乖乖女愛上痞普男的故事,感覺是在向下兼容。追星不學習,沉迷情情愛愛,用自己覺得自己笨的理由洗腦自己,不再努努力,就叫自由啦?
服了????,關鍵初中的我還被這種洗腦賊上頭,還有左耳等等一系列青春傷文學害人不淺。當時我還莫名期待和不學無術的男生有交集是一種好事,現在想想真想給自己兩巴掌。好在高中我碰到了良師,他們的行為邏輯和處事方式深深影響到了我,這種辯證性、多樣性的思維方式,另一種不被定義的價值觀的塑造,我很棒,有很多可能的價值觀的塑造真的對我受益良多,成為我日後的一筆寶貴财富。我并非不喜歡肆意熱血的青春影片,但我更喜歡真實更合邏輯的影視。


我希望影片中他們的自由是精神富足,擁有穩定價值觀的自由,而不是三觀還沒完全成型的自由。編劇妄圖用愛情這種虛無缥缈的東西洗腦年輕女孩兒。絕對的自由,意味着無休止的放縱,意味着沒有對錯的分界線。我并沒有看見每個人物的具體刻畫和他們背後的行為邏輯,感覺大多數人就是為劇情服務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每個人行為動機都有他們的合理性(譬如甄嬛傳)。男主放棄考試放棄學業是認真的嗎????????,女主沉迷于短期樂趣,我希望男女主他們追求的自由和選擇依據所處背景後深思熟慮後做出的選擇,因為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一部分三觀未成熟、年少氣盛的小孩兒。

想起二十年前的台偶劇花樣少年少女,正常男和主動女孩的互相了解,有少年心動和少女悸動。這部電影我總感覺每個人看似清醒實則又不是很清醒。

歐美能在四五十年前就拍出那麼多曆久彌新的經典之作,而國産的這麼長時間還在原地止步甚至倒退,我真的無語凝噎,關鍵是這樣一批批編劇和導演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和影片都是編劇意淫出來的結果。



“很多年以後我們才知道,
讓你第一個砸下水球的人,
不是你讨厭他,

而是你的眼裡,
隻有他。”


想起了初三在校中午的那場打雪仗,也是如此????????????????
長大以後的我們,為了生存,會變得事故,容易妥協,甚至會變得不認識自己,每當這時你會不會懷念當初那個單純勇敢的自己呢?